高要学宫介绍
高要学宫又名文庙,位于原高要县城肇庆镇(现为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是我省现存较大的一座孔庙,属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名丘)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尊孔崇儒视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国各府、州、县普遍建有孔庙,且规模宏伟,巍峨肃穆。学宫的建筑,一般有两部份,一是祀奉孔子的圣殿,即大成殿;一是学宫衙署。 据载,高要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年初(约公元1102年),为当时郡守毛衍经始,历张新、林景新两郡守建成。南宋绍兴年间,郡守李麟、郑起沃继而扩建。元末曾加以修葺,后毁于兵战。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李从培主持的重新修建,天顺年间(1457—1464年)学宫两被匪贼所据,毁坏严重,-迁至城中,到嘉靖十年(1531年)方迁原址,复加扩建。后经隆庆到万历三十年(1603年)的重修、扩展,建成现存规模的学宫殿宇。 高要学宫的建筑布局比较完善,且雄伟壮观。学宫前面是笔直的通道,称“青云路”,意为青云直上。各建一座碑坊,左坊为“贤亥”,右坊为“圣城”,是进入学宫的通道。从青云路内进,便是“文明门”,两侧是名宦祠、乡贤祠。再进是泮池,上有一桥,叫泮池桥,又叫青云桥。从泮池往左转是署衙,往右转是大成门。过大成门拾级而下是宽阔的丹墀,是每年春秋祭祀孔圣时文武-行礼司仪之处。丹墀两旁是东庑、西庑,是祀奉先贤之所。丹墀北面是一座高九尺九寸、长宽约九丈九尺的四方平台,平台上矗立着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的大成殿,四周还建有汉白玉栏杆。大成殿总面积为305.9平方米,其结构为九脊重檐歇山顶式,全用木头嵌成。木头之间靠担接和榫铆,没有一颗铁钉。全殿用36根楠木柱支撑,柱基为麻石墩,十分牢固。殿内没有间墙,显得格外宽敞,且界架高宏,结构严谨,装饰华丽,保留了宋、明两代南方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高要学宫历经沧桑,虽经历代多次修葺,但一遇战乱,也厄运难逃。特别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屡遭战火之劫,损毁甚多。咸丰四年(1858年)红巾军与清军交战,学宫内的木材毁坏极甚;民国初期,藉废除科举制度,宫内“古学”(即科举考试的地方)内的建筑物和文物被拆毁;民国十三年(1924年)两广军阀交战,正东路被焚,学宫的门头和文明 门毁于烈火之中;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辟马路,棂星门、东西两坊、簧宫坊及石栏杆被拆,青云路也被改作马路(现朝圣路),两旁设店经商;1940年—1943年间,肇庆屡遭日机轰炸,学宫的大部份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幸存的只有大成殿、两庑和大成门、泮池桥,且也弹痕累累。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文庙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拔出专款维修大成殿,并于1979年12月将高要学宫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正式重新公布并立碑为记,时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化厅、肇庆地区行署、高要县人民政府随之拨出专款进行修葺。历经一年,大成殿恢复了壮丽风貌,并重塑孔子圣像立于大殿中央,供游人瞻仰。还在东、西、北三面增放了长60米、宽0.6米、高3米的多功能展览柜,展出400多件学宫珍藏文物以及展示高要历年出土文物。在学宫的外墙重新嵌上明代肇庆府学榜文卧碑“钦奉敕旨”,嘉靖年间颁赐给旧肇庆学宫的“御制宸翰”等碑。1988年6月,举行了“文庙”(学宫)大成殿修缮竣工暨“大成殿”匾揭幕仪式。高要学宫的修复,有助于我们对“孔学”和明代的治学制度、书法艺术以及尊孔崇儒思想的研究,也为发展文物旅游增添了一个好景点。 绿瓦楼
端州区周边景点
-
玉屏岩
玉屏岩七星岩岩峰之一。与阆风岩对峙,中带横岭,状若列屏,四周陡峭,林木丛生。半岩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三仙阁,阁外蹬道中有两凹穴,讹传为“神仙脚印”。有一大石半凌空间,以石击之,各处音响不同,名八音石... [全部]
-
包公井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7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7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肇庆的水... [全部]
-
城西清真寺
城西清真寺在端洲区康乐中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最初创寺于忠勇坊,后迁至现址。占地面积1285.2平方米,寺内有礼拜殿、两廊房舍等建筑,礼拜殿前檐石柱阴刻楷书槛联“勤念礼课斋,七日一朝须...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