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内蒙古 包头 石拐区 阿善遗址

阿善遗址介绍

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代 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 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 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 阿善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 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阿善遗址 现存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一到两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迭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于新石器时期,也就是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 阿善遗址的一、二、三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的遗存分布的较为稀疏,原生层位大都遭到晚期地层的破坏,发现的遗迹较少,遗物也大都散落于地表,或混杂在晚期的层位之中,这一期陶器的风格特征与陕西省半坡遗址早期的陶器相同,有些器物与后岗一期的陶器有共同之处。所以学术界对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这里是仰韶文化从中原地区由南向北的延伸。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的居住址选择的都是山前开阔的台地,背风朝阳,靠近水源。房子都是半地穴式的方形间,面积一般在10到20平方米左右。使用的生产工具有打制的磨制的石器,也有用陶片改制的和骨制的工具。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盘状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 阿善二期的遗存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来的。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它的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设有两个灶,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放粮食千斤以上。这期文化遗物0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和许多细石器工艺的狩猎工具。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绘有彩绘图案。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了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 阿善遗址中第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非常密集,遍及整个遗址和临近的山前台地。村落毗邻、炊烟相望,应该是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阿善第三期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房子多为浅地穴式,也有沟槽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房子的平面多呈梯形或长方形,进深都大于间宽,房子南墙的正中有斜坡状门道。晚期的房子为地面直接起筑,墙基均为石块砌筑。这一时期的房子非常密集,而且布局也井然有序,有些房子的一侧还附筑一间3平方米左右的耳房,应该是储存杂物的库房。这期文化中发现的窖穴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积较二期明显缩减,但数量却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 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生产工具种类繁多,数量较二期大为增加。分为石器、细石器、陶制器和骨角器。引人注目的是,在一把骨柄石刃刀的柄上,发现刻划着具有文字功能的符号。此外还发现了不少用于装饰的骨制项圈、玉环、石环。这一时期生活用的陶器的品种繁多,制作也很精细,纹饰以蓝纹和锥刺连点纹为主。器物的种类有:瓮、罐、盆、钵、瓶、壶、杯、盘和豆等。 阿善遗址包含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迭压,遗址0土的各种生产工具,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出土的大批狗、羊、猪等农畜的骨骼分析得知,家畜的饲养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已占有一定比重。从出土的大量的石镞、角矛、石球、鱼钩、网坠等工具以及鹿、狍子、獐、野山羊、羚羊、鱼、龟、鸟类的遗骸来看,可知先民们已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渔猎业也非常活跃。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包头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农业。 在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环绕遗址建造的石砌围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了解我国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实例。围墙建筑在遗址所在台地的边缘,连绵不断,出入城堡的通道口还设有一间守候人员住的小石房子。石墙的外侧山势险峻,显而易见,石墙的修造是出于防卫的目的。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布局为南北方向排列,中轴对称。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阿善三期文化中布局井然的房舍、环绕村落起筑的具有防卫功能的围墙以及专供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坛,决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阿善三期文化的年代与龙山文化时代年代大体一致,与古史传说的“夏鲧作城”的年代也相吻合,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 包头召

石拐区周边景点

阿善遗址
阿善遗址

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代 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 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 阿善遗址是于19... [全部]

包头召
包头召

介 绍 位于包头市东河区拐子街,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又名“福徵寺”,是包头城内唯一的一座蒙古族召庙,藏式建筑结构,砖石墙壁,用石灰水浇灌成纯白色,两层楼堂,底层为经堂,内无间墙,两排圆木柱直通到顶,楼... [全部]

赵长城
赵长城

赵长城从河北宣化开始,经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一直延伸到河套狼山山脉的高阙塞(今石兰计台),经包头段长达130公里,高约5米,下宽约5米左右,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隐约地看到远处这一线土筑长城从大... [全部]

五当召
五当召

五当召位于包头西北阴山深处的五当沟,距包头70公里,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经乾隆 、嘉庆 、光绪年间多次维修、扩建,遂成今日规...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