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安徽 亳州 蒙城县 东西怀德桥

东西怀德桥介绍

据明、清《蒙城县志》载,蒙城旧有土城,开南、北、西三门。东面因涡水环绕,故未立门。明正德六年(1511)改筑砖城,增开东门及小北门(因这段涡河逐渐往东北改道),并在城墙外面开挖护城河,城内开挖内城河,以泄积水。然而内外城河的蓄水量毕竟有限,由于不通涡河,遇到大水之年,城厢内外依然积水成灾。于是又在北门外顺河街东、西两头各挖一条排水沟,导积水入涡。天长日久,两条排水沟越冲越宽,越流越深,影响了交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宿州统领陈怀德,家住本县东北二十五里陈圩孜,目睹百姓进城不便,甚感忧虑。一次,陈怀德返蒙,正值大雨过后,沟水涨满,涛涛而下,两岸挤满了行人,无法通过,有急事的只得涉水。陈怀德令随行人员找县官出城视察现场,问:“面对此景有何感?”县衙-拜道:“应为百姓方便,敬请大人吩咐。”陈怀德道:“在此建桥,方便百姓,我蓄意已久,今特与你们协商,能否建东西两座桥?”县衙-作揖拱手道:“遵令!遵令!” 陈怀德立即从军营拨款资助建桥费用。不久,东西两座石桥建成。蒙城县官为博得大人的欢心,故命名为“东怀德桥”、“西怀德桥”。 陈怀德身居为高官,不摆官架,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宿、蒙百姓曾赠匾十余块,赞颂他的功德。解放后,陈圩小学办公的一块木案就是其中的一块木匾,上面刻着“耄耋获荣”四个金色大字。 自建东、西怀德桥后,大大方便了城乡贸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这两座桥就显得有些狭小。又因多年失修,残缺之处易生事故。后有陆虎臣出面和官府、士绅商计,动工重修,将桥身加宽加高,桥头立有石碑以记。 民国三年,汪篪来蒙任县知事,又由当地士平;绅们出面募捐,对东、西怀德桥再次复修,并在东怀德桥东头路旁立有石碑以记。解放后在东怀德桥下修涵洞,将修桥石碑数块竖于桥身东北角墙内。惜后来居民填塘建房,这些石碑沉埋于废土之中。 涡河古渡

蒙城县周边景点

涡河古渡
涡河古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涡河东渡口的景象和沿河风光,至今记忆犹新。 从蒙城北大街到北城门,那古老的城门瓮圈里,阴森森的,发黑的墙壁上,往往贴有官府的告示,天长日久,墙上便残留着一层厚厚的发霉的痕迹,因无人... [全部]

白云庵
白云庵

白云庵曾经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古刹,遗址现位于我县范集乡戴园村西田庄东南直沟东岸。据《蒙城县志》记载:该庙是古坛城(北冡故城)的东门。民间传说从前有个刘氏姑娘嫁给戴姓人家为妻,婚后不久夫亡,守节不再醮。... [全部]

风月亭与漆园诗社
风月亭与漆园诗社

蒙城风月亭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当时“漆园诗社”诗友们从事诗文活动的场所。 漆园诗社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本县组织较早的文学团体。当时蒙城城乡各地文人、学者中诗歌爱好者有近百... [全部]

奶奶庙
奶奶庙

在蒙城东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庙---奶奶庙,它修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 元627—649年),当时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统治者为巩固他的统治,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广修... [全部]

刘海庙与刘海井
刘海庙与刘海井

蒙城民间有七仙八景的传说。在七仙之中有一仙人当地百姓称他为刘海仙。 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作宰相。一日下朝路遇两位道人,见刘行礼,请刘至其家稍坐,并向刘讨一...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