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石文化丰碑介绍
第一座石文化丰碑 绥德东汉画像石出土以来,在新闻、哲学、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方面引起了热烈地反响。她成了研究汉代社会,特别是研究陕北黄土高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的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绥德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无定河和大理河贯穿了整个县境,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宜农宜牧。华夏人文始祖们相中了这块宝地,在这里点穴安家,刀耕火种,畜牧纺织,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也留下了华夏民族杰出首领黄帝、颛顼、舜等开天辟地的不朽业绩。《山海经》中就记载了黄帝在疏属山处死了0作孽的危,统一了中原的故事。民间传说舜和其妹夥首来绥开化文明,亲自教黎民种植畜牧,绥德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周以及春秋战国时,绥德成了奴隶王国的重要版图,青铜文化薰陶哺育了这块土地。秦汉时,绥德成了皇家的北大门。这些丰富的人文地理,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创作平台。 绥德北依河套、南靠关中、东依晋西,西邻宁夏、甘肃,中有黄河、无定河、大理河网络哺乳了这方土地,自然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汉胡多民族常年在这里进行拉锯战,匈奴等异族严重地威胁了秦汉王朝北大门的安全。官家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内实行了让步政策,加大力度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然后集中兵力、物力对付异族的侵略。汉王朝采用灵活有效的政治、军事、外交手腕、对胡人进行平叛、征讨、抚安、和藩,逐渐由弱势到相持,由守势变为攻势,在一定历史时期,促成了多民族的大融汇、大统一,为绥德汉画像石的产生奠定了可靠的社会基础。 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被草原文化同化,南部被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同化。黄土高原腹地的绥德却是一块皇天厚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偏僻关闭,勤劳智慧的人们坚持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独特的衣食住行的文化模式和风俗理念,淳朴忠贞的人们始终如一地坚守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弘扬着纯正的母体文化、母亲文化。绥德东汉画像石内容虽然包括了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可黄土文化始终是东汉画像石的主导内容。东汉画像石中的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纳入了黄土文化的模式,成了黄土文化的补充和陪衬。绥德的东汉画像石具有独特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华夏民族母体文化、母亲文化哺育了汉画像石,东汉画像石给母体文化,母亲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绥德是-宁蒙的交通枢纽,黄土高原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比较兴旺发达。东汉永元年间,曾经出现了相对安定升平的局面。军政达官、商贾、学者、名士云集,这些有钱有势的地主士大夫阶级和文人们,迷信思想严重,宗教观念虔诚,祈求死后升天、列入仙班的企盼比普通人更强烈。达官富商为了夸孝道,显权势、扬名声,互相攀比,大建陵墓,厚葬风气愈演愈烈,成了汉画像石艺术形成的直接原因。绥德生产薄厚均匀沙岩石,更有一批才智出众的石匠,这对汉画像石的诞生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绥德先后出土500余块汉画像石,是黄土高原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方。这些汉画像石,块块皆精品,幅幅放异彩,很难见到启蒙阶段的稚拙之作。汉画像石在绥德仅有五十左右的历史,汉画像石总体水平如此之高,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绥德比起河南、山东、四川来,生产力的发展较为落后,汉画像石在主题、内容、构图,风格却独具特色,她的重大的历史文物价值,超凡艺术神韵,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赞誉之声不绝。一代书法宗师启功先生题联赞咏:“贞石今留汉文化,精雕长忆古工师。” 有的专家经过认真地考察后,深深叹服:可和敦煌璧画媲美。 绥德汉画像石不仅出土数量多,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她包括了农牧、嘉禾、狩猎、出行、迎宾、进谒、庖橱、宴饮、讲经、舞乐、百戏、珍禽、灵兽、神怪、祥云等等,其中神话故事较多,反映农业、牧业活动成了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仅已农业为例,画像石中有拾粪、人工翻地、独牛耕、双牛耕、播种、夏耘、丰收、收割、扬场、储藏。春夏秋冬的农事活动环环紧扣,再现了绥德当时先进发达的农业生产,成了汉画像石的主旋律。汉画像石中,刻画了陕北大秧歌中的蛮婆、蛮汉、踢场子、跑旱船等文艺形式,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之一。汉画像石中大胆、-、脱俗的性崇拜是其又一特色。如以时下的道德标准衡量,这是对祖先的玷污,会令今人咋舌不止。在古人看来,这恰是生的赞歌,传宗接待的赞歌。这些汉画像石真实生动地,全方位地反映出陕北黄土高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从而成了汉代社会黄土高原历史的活化石。 绥德汉画像石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平面减地墨线勾勒、阴线和麻点、阴刻浅浮雕、分层减地加墨线勾勒和阴刻、阴刻和凹雕、单用敷色和兼用敷色。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艺术线条粗细曲直变化灵活,不乏纤柔之姿和刚劲之态。整个画面明快、流畅、洗炼。汉画像石主题突出、布局合理、情节集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充分运用了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古工师的技艺精湛娴熟,刻划的飞虎、朱雀、奔马呼之欲出。斗牛倔强、刚烈、一副绝不服输的样子,把秦汉雄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更是千姿百态:狂饮 浅唱、高谈阔论、仰首舒袖、低眉折腰、笑容可餐、痴疯放浪、胆小慎微、洗耳恭听……令人赞叹不已。四十里铺出土的汉画像石有一幅西王母故事图,西王母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山海经 》中西王母那副半人半兽,丑陋严历的形容令人颤抖。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雍云华贵天资丽容、法力广大,成了想成仙升天的痴迷者的神圣偶像。刘家湾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羝羊、人、驭鹿、天马、祥云活灵活现。中角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战争图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再现了激烈的战争场景,证明了绥德是个北据包头,南控长安、东扼太原、西制银川的战略要地。延家岔出土的汉画像石百灵图(珍禽异兽),一幅上站立一公鹿、角长无比、雄姿英势,注目前方,时刻警惕来敌侵犯,不正反映出了汉王朝面临外有酋敌虎视、内有诸候窥机谋反的社会真实现状吗?另一幅羝羊昴首挺颈、目光炯炯、高蹄迈步、一派豪放,象征着汉王朝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两幅百灵图中,公鹿、羝羊分别在画面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形象十分突出。百鸟瑞兽虽小,但舒舞亮相、活泼自由,夸张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百灵图构思如此大胆、巧妙,刀法如此精湛、堪称经典之作。不仅上面介绍的几幅汉画像石是精品,连五百多块汉画像石几乎都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作。 1953年,绥德首次在名州城西山寺发现王德元墓葬石刻画,后来汉画像石被调到中央博物馆了,绥德首次发现了汉画像石,不仅说明了我们汉代石刻画分布地区广泛,同时也添补了从西汉霍去病石刻到赫连夏石马五百年间陕西石刻的空白。1999年,国家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纪念邮票,其中首枚《牛耕》邮票选自绥德汉画像石。有人戏称中原汉画像石是皇家格调,绥德汉画像石是贫民风格。绥德汉画像石是自成一派的,农牧业是其主要内容,黄土文化是其主要特色。她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雕塑美术学家打开汉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之锁的金钥匙。 绥德汉画像石成了绥德石文化的第一座丰碑,也成了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马金龙) 天下名州石牌楼
绥德县周边景点
-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之巅。展览馆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四周古柏环绕,风景秀丽,左邻有秦太子扶苏墓。 绥德出土东汉画像石500多块,以其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雕刻艺术独特在全国... [全部]
-
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 [全部]
-
第一座石文化丰碑
第一座石文化丰碑 绥德东汉画像石出土以来,在新闻、哲学、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方面引起了热烈地反响。她成了研究汉代社会,特别是研究陕北黄土高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的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绥德...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