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乡村介绍
四乡村位于莞城西北部,在中堂镇墟西南方6千米处,是中堂镇境域最西边的一个村。四乡村三面环水,东北面与马沥村接壤,西南面与麻涌镇东太村和新基村隔河相望,南面与望牛墩镇福安村、朱平沙村隔河相对。2006年村总面积为2.3平方千米,辖下有泗涌、东涌、西涌、西华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138人,外来人口680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四乡村因由泗涌、东涌、西涌和西华4条自然村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定村名为“四乡”并沿用至今。 泗涌自然村开村始祖郭德尚(字佐君)原居南沙(今高埗镇草墩村),于清朝乾隆18年(1735年)提议迁移并成行,择今地定居,定村名为泗涌。当年同迁的有24人,后因强邻侵袭及遭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同来者都退回南沙定居,唯有佐君坚持不走固守家园20余年,之后其子郭朴斋再次组合十多户村邻到泗涌,重整村舍,垦土农耕,村庄得以不断扩大,于1839年,村人建郭氏宗祠。2006年有户籍人口112户485人。 东涌自然村于清康熙年间立村,有近300年历史。立村前此地有马沥村人居住,为方便耕作,到此建房定居的人多起来,形成村庄,并取村名东涌,定居村民以彭、梁、萧、黄等姓为早,后陆续有梁、袁、吴、张等姓氏村民从附近迁来,至建国初期,全村已有10多个姓氏。2006年有户籍人口197户797人。 西涌自然村于清乾隆年间(约1735年)立村。自郭氏在泗涌立村后,立村较早的马沥村梁氏族人为防止郭族发展扩大地域,便派出部分梁氏族人到马沥洲西南端定居,后来其他姓氏也陆续从附近迁来,便形成村庄,取名西涌。民国后期由于社会0,争权霸地,矛盾激化,终于1947年暴发了宗派大械斗(俗称西涌崩围),当时人心惶惶,纷纷外出投亲靠友,至使村中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建国后村民才返乡重整家园。2006年户籍人口220户883人。 西华村立村于清朝乾隆年间(约1738年),立村时仅冯、黎两家,共10多人,冯氏从莞城迁来,黎氏从麻涌东浦村迁来,因当时两家所建房屋均西向,所以取村名西华。1740年李氏一族70多人从增城迁来,1742年周氏从常平周屋厦迁来,并认定一片风水好地,买地十亩建户落户,后人称此片地方为“周家村”。“西涌崩围”事件中有小部分西涌人流入。2006年户籍人口有260户973人。 二、经济状况 四乡村经济核算一直以来都是各自然村独立核算。村集体经济主要是两间红砖轮窑,第一间建于1976年,第二间建于1985年,两厂年产红砖约528万块。各自然村数百年间均以农业为主,到1990年,4个自然村共建起建材厂(轮窑)12间,集体总资产1000多万元,年纯收入400多万元。至2002年,其中6间砖厂已停产并拆除。拆除红砖厂后,四乡村积极盘活土地资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至2006年共引进东莞市金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东莞市众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东莞市东上板业有限公司、东莞市鸿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新华业环保纤维有限公司、东莞市奥环沙泵厂等6间民营企业进驻我村。2006年全村企业及个体户总数为47个,工业总产值4960万元,村本级资产总额为907万元,农村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为8449元。 三、教育、文体及其他 四乡村在1949年前有私塾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各自然村自办小学,于1957年集中到四乡大队开办四乡小学,于1994年村集资55万元进行重修。四乡村民历史以来喜好粤曲,除请外地剧团来村演出外,还有村民自娱自乐的粤曲演唱、演奏活动,村有乐手多人。2002年,全村共有篮球场5个,其中灯光球场4个,龙舟7条。 还有1个地名与四乡村同名:贵州毕节市威宁县龙场镇四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