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新疆 阿克苏地区 库车县 阿格乡 栏杆村

栏杆村介绍

栏杆村位于库车县城北天山支脉雀勒塔格山脚下,下属阿格乡,与佛教遗址苏巴什古城相距2公里。栏杆村东西长560米,南北长3200米,有耕地354亩,全村有62户人家。 栏杆村位于新疆鄯善县辟展乡西南部火焰山脚下,共有6个自然村,610户村民,总人口2410人,共有维、回、乌兹别克三个民族混居,其中乌兹别克族族289人,占总人口的11.9%;全村现有耕地3124亩,其中葡萄面积为3120亩。全村99%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固定电话500部,达到全村总户的80%以上,移动电话占有量达到1500部,全村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家家通”。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2元。 达西村在短短几年中由一个穷村庄一跃成为了小康村,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高全村的文化素质;第二阶段:以富民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多种产业;第三阶段: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栏杆村五年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 村里先后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农民到山东寿光、库尔勒等地参观考察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免费为设施农业户提供蔬菜种植信息技术。目前,全村发展设施农业户达到了100余户,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平均每户种植面积1.4亩,完成了1000余亩葡萄的品种改良项目,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120亩。为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栏杆村探索建立起“支部+协会+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发展模式。围绕鲜食葡萄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建立了葡萄协会,培育形成了由4个村民组成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畅通了鲜食葡萄营销渠道。为实现农民多种渠道增收,村党支部提出了“兴建温室种瓜菜,盖起棚圈喂牛羊,多种经营奔小康”的发展路子,增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二三产业。目前,全村牛羊育肥户达到150户,育肥大户由2000年的5户增加到现在的30户,全村每年牛羊育肥数达到8000头(只),成为名副其实的牛羊育肥专业村。同时,部分村民为增收拓宽渠道,还积极发展起了农资供(代)销、商品零售,产品运输等服务,农户在栏杆村建起了农资销售商店、超市等。还有村民买了客、货运车,从事起了运输业。2006年,全村转移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次,并形成经常性转移人群达1600人,全年仅此一项增加收入130余万元。 目前栏杆村已经形成了“葡萄为支柱,二、三产业以及畜牧业和反季节瓜菜为两翼”的农业发展思路和围绕“一大主业(葡萄产业)”、发挥“一近一远”优势为主导的发展思路(“近”指利用与县城相邻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牛羊育肥;“远”指扩大红枣、杏子、梨等特色林果业)。确定了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益土地,由以往种植小麦、高粱、棉花为主的单一粗放型农业向反季节蔬菜种植、瓜套棉、葡萄栽培为主的高产、高效、节能型种植结构转变。全村现已形成蔬菜、畜牧、商贸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建起20座日光温室,扶持发展了10多户养殖大户,使全村农民走上富裕的生活。 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辑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9日正式挂牌。栏杆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前授予的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栏杆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军区确定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经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栏杆村建成了标准的村委会、医疗卫生室、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双语幼儿园”,家家户户建起了富有维吾尔族风格的抗震房,洁净的自来水结束了世代喝河坝子苦水的历史,太阳能、沼气灶、卫生厕所、广播电视、家用电器等这些现代文明标志的设施一应俱全。一口“爱民井”、一片“双拥林”、一条“双拥路”、一个“双拥文化广场”见证了栏杆村村民与驻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建新农村的光辉事迹。栏杆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为一体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据介绍,库车县栏杆村将以卡德尔.巴克的《拥军日记》和军民共建事迹为重点,以毗邻的苏巴什佛寺遗址和铜场水库为依托,军地双方将把栏杆村建成颇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库车王府、天山神秘大峡谷毗邻,形成库车县的第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还有1个地名与栏杆村同名: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栏杆村

栏杆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