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湾村介绍
栟茶镇陈湾村位于栟茶镇西北角,南至大窑村,北与东台市毗邻,东至杨堡村,西与海安县角斜镇老坝港镇原沿口镇接壤。全村总面积7.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0亩,总户数826户,总人口2418人数。 农家饲养草三黄鸡生产的草鸡蛋,也就是著名的浒澪草三黄鸡蛋就是出自陈湾村。我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500元,其中外出劳务人员650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现有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36个,小型超市2个,个体养殖户大户200多户,其中大型千头养猪场2个,大型养鸡期养万羽户15户,另有一户不仅期养鸡万羽以上,而且还是一条龙服务有自己的铺坊建立了一个循环的产销模式,养羊场60多户,百头以上的羊场12户。 我村现有村干部6名,村支书张宏,村代主任陈芸卿,村辅导员夏秀梅,村妇女主任周琴,村民兵营长丁群,村团支部书记朱晓红。 栟茶镇陈湾村位于栟茶镇的西北角,北与东台县毗邻,西与海安县角斜镇、老坝港镇、原沿口镇接壤。相传滩河在陈湾村西北角向东拐了个大弯,古时一姓陈人家来此开荒种地,故名陈湾。凡是光顾过陈湾村的人们,对其印象是:普普通通的村落。平平凡凡的村民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其它村落没有什么两样,唯有红土地庙的神奇故事让人赞叹不已。 红土地庙地处陈湾村合并前的原下洋村的东南角。在栟茶、角斜、滩河、沿口、李堡方圆上百里的地方可以说是老少皆知。 解放初期,人们以土地庙为名把这方土地叫做红庙村。后虽几经更名,但一直都没有把红庙这个名字去掉,以庙为名,不算很美,但人们对红土地庙有着深厚的感情,由其引发的许多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多次更名,人们都不能认可,沿用其名,一直到1966年“0”前夕。 相传,红土地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五、六百年历史。当时,倭寇和海匪经常在当地出没,老百姓为求神灵保佑当方水土平安,在这块地方修了一座不算大的土地庙,但很别致,四面围墙,中间的土地神殿一进两堂,飞檐翘角,加之村民们的香火不断,烟气缭绕,真是如有仙境一般,这使得倭寇、海匪们不得不产生了敬畏心理,平时是绝对不会侵扰土地庙这块神圣的领地的。当地百姓由于饱受倭寇、海匪的抢掠之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人听到倭寇、海匪来了的消息,将自己家饲养的鸡、鸭等家禽以及极少的一点粮食藏入庙内,竟然次次都免遭劫难,这一消息在村里传开,人们都认为这是土地正神保佑了他们,对土地正神的敬仰更是有加,并重塑了一尊约一米高的土地神像,并将围墙向外扩了许多,还修建了焚香阁,使土地庙的气势更加非凡。每逢初一、月半、二十五,还是大年小节,所属范围内的老百姓都要到庙中敬奉香火,并在庙内挂上红灯笼,每当夜晚,远远一望,一片霞光直射天空,局外人都以为这是土地神爷显神威。倭寇、海匪更是敬而远之,碰都不敢碰土地庙的一草一木。这样,土地庙便成了附近百姓避难的“大后方”。日子也平安了许多。 更有趣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游击队的几名战士分别在被敌人追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躲进庙内藏在土地神像的后面,敌人进庙搜索,这几名战士均安然无恙。为了感谢土地正神的保佑,有人买来了一根旗杆立在庙内,每天晚上将红灯笼升上旗杆,高高地挂在空中,数里之内都能看到霞光映红了天空。一次,敌人到此一无所获,气急败坏之下打掉了挂在空中的红灯笼。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从此以后,只要接到敌人下乡的情报,土地庙里的红灯笼就不挂,四乡八保的人们看不到土地庙里灯笼的红光,便知道敌人来了,立即坚壁清野,敌人每次扫荡落空,到这里来的次数也渐渐少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有效保护,对土地正神更是百倍敬奉。 几百年来,每逢庙会,人们都要给土地庙刷红添彩。红土地庙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 “文革”中,红土地庙被造反派夷为平地,但它的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还有5个地名与陈湾村同名:山东济宁微山县傅村街道陈湾村湖北襄阳市宜城市刘猴镇陈湾村安徽滁州市琅琊区西涧街道陈湾村河南洛阳新安县城关镇陈湾村河南洛阳新安县仓头镇陈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