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下村介绍
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 沈约之三十六代孙沈文杰为五个儿子造了五座厅堂住宅,使该建筑群具备了整体的格局.以后的建筑就依此而发展:该建筑群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幢,民间仿西洋民居4幢,其中绝大多数是清代建筑;除规模宏大的民居群外,村东南有一棵栽于公元1456年前后的古樟,村西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三孔石梁桥,村南油一座宗祠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本保庙,都保存完好。 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村子的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所以叫做山头下村。 翻开山头下村沈氏家谱的地形图,八口池塘组成外八卦图形,双溪合汇形成内聚宝盆,关闭村中五道门即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山头下村有550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0年国际级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山头下村,有狭窄的石子路,整齐的排水沟,规划错落有致的老房子,仿佛进入民国、清朝、明朝的历史。山头下村现存着很好的村落原始形态与结构,核心区面积2.69公顷,保持着民清古建筑48幢,可谓是婺州大地唯一的一部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民居实物教科书,也可以说是一座袖珍版的城市。 山头下村是历史名相、科技伟人、皇亲国戚聚居地,追溯先祖至今已有1500余年,其后裔生生不息,繁衍50余代,雄才辈出,对中国对世界很有影响的沈氏族人。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山下头寸的祠堂分为三进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古人建造祠堂的基本要求。在这里还有一张家谱家谱,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第一位居然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 先祖沈约是浙江湖州德清人,擅长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臣,被后人誉为历史著名宰相,隆昌元年,出任东阳郡太守,建造婺州八咏楼,曾经写下《登元畅楼》八首诗,盛极一时,后人就把元畅楼改名八咏楼,现在成为金华大地上的历史名楼。沈约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是唐宋诗词的奠基人,沈约对后裔的教育十分重视,在沈氏家谱中就有记载如何认真学习,如何孝敬父母,严禁嫖赌等等。沈氏家族不光出了著名的宰相沈约,还有天文地理音乐医药文学卜算无不精通的沈括,他是沈约的第十八世孙,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才之一,他的巨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学术宝库。 沈约的第31代沈永进三兄弟,在距今555年,经神仙吕洞宾指点后,从义乌迁徙到这个村子,数百年来,沈家果然门庭兴旺,财源广进,人才辈出。发源于双尖山的这条潜溪流经这里数百年里哺育了不少的文人和武人。 山头下村整体建筑也是因地制宜,地形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建村的时候在道路格局方面就考虑到这一点。村内五道村门连接五道街巷,这五个大门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只要关上这五道门,外人就进不来,而村民就在村里畅通无阻。此外,在每扇门旁,各有一个眼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门的猫眼,可以看到来者是谁,起到了防御作用。对外街道的拐弯处设有枪眼,以防外地入侵,有的交叉路上建有过楼,好比现在城市的天桥,每幢房子都有马头墙,又很好起到了防火防盗的作用。村子里所有的街、路、弄堂,一律铺设鹅软石,并且利用高低的差距设置台阶,成为了步行系统。村子里的排水系统也是非常完善的,不管是房子里的天井也好,还是路边设置的排水沟,都是一环一扣,衔接非常紧密,即使是江南的梅雨时节,这里也丝毫不会产生水漫金山的景象。这就是山头下村的第一个神奇之处。 第二神奇之处,是整个村子里连起来形成一个开字,如果我们站的高空往下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把通道建为开字呢?这是因为开字的布局含有开明、打开、开怀的含义,也有开放的意义。同时说明:山头下村建于明代,那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反映了经营之道的沈约后裔,具有靠扩创新的精神,最可贵的是500年了古人当初规划设计代代相传的开字结构道路一直保持不变,到现在还是全村人的骄傲。 第三个神奇之处呢是,古村落的建筑地形就像是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的谐音在当地就是无敌,反映了先民渴望生活安定、天下无敌的愿望。 三益堂始建于清代,位置是在蝴蝶的右边的翅膀上,巧妙的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在了一起,寓意子孙展翅高飞。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是双阳永照,彩光非常明亮。厅堂及厢房上的牛腿、楼樑雕刻都非常精美,以戏曲人物图为主,吉祥花草为辅,充分体现了东阳木雕的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