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浙江 宁波 象山县 墙头镇 墙头村

墙头村介绍

墙头村,以墙头得名。2004年5月墙头镇行政村调整,朱家、丁家、屠家3自然村划入墙头村,辖4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墙头,村级管理机构:0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党支部、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村民委员会、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经济合作社。墙头村地处西沪港南岸,大雷山西北麓,白仙山东北麓,沿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象西公路)南北呈块状分布。村耕地面积2319亩,其中水田1920亩,山林8000亩,其中毛竹3000亩、柑桔350亩、茶50亩。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墙头村人口3620人,1480户,122姓。欧、陈两姓居多。《陈氏家谱》载:宋咸淳间(1265-1274),始祖梦月充任象山椽史,从鄞县姜山迁象,卜居大雷山北。《欧氏宗谱》载:宋仁宗时(1023-1056),始祖大都福州人,任明洲录事参军,致仕归隐,始迁象邑西乡伊家山。元至正间(1341-1368),其十三世孙欧诚、欧垚从伊家山迁入墙头。据《陈氏宗谱》序云,陈氏自姜山卜居此地,“环堵之下遍植以杏。因其花之盛,故曰杏墙,也称杏花村,见其家之大,故曰墙头。”另一说:从村里可以望见西沪港船桅之顶,因而得名樯头。墙头村宋时属政实乡西沙保,元时象山为中县,延佑(1314-1320),改乡为都,改里为图,都下设保。全县辖24都,240保。明时属政实乡美政里12都,清时康熙间(1662-1723)属政实乡13都,宣统三年(1911)属西一方。民国18年(1929)属墙头乡,民国28年(1939)属沪西乡,民国35年属西沪乡。1949年属西沪乡,1951年属墙头区墙头乡,1956年县直属属墙头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溪里方村并入墙头建墙头生产队属象山公社。墙头大队,1961年属墙头区墙头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属南庄区墙头乡,1987年改乡为县建制镇属墙头镇。墙头向是西沪港延岸商业中心,集市点,是象西商业贸易自然镇。解放前主要商贸农贸,主要商店有“长兴店”、“东兴店”、“布店”、“柴爿行”、“毛竹行”等,皆小本经营。药铺有“百龄堂”中药铺、“松茂堂”中药铺。50年代有国营商店和供销社。80年代各类商业蓬勃发展,集市贸易从老街(建于乾隆间)象西扩展,新建主街3条(中街、东街、西街)和新菜市场一个。 墙头村素有名村之称,墙头“欧家屋”闻名全县,墙头欧家西二房古民宅院落保持较完整;前头孔家明堂孔昭黎举人故居,原貌保持较好;墙头乌龟岭头老医院石拱门小院;村西角孔家家院;东门桥头下徐家道地;丁家村孔智二房院落,保持原貌较为完整;墙头陈氏家族家业颇有名气,有“九井十明堂”之称;墙头欧氏家族在民间27年(1938)创办私立三中学(前身果育小学),民国3年(1914)欧氏家族新建欧氏新祠,有“六祠一庙”之称。村东大雷山麓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刹大雷寺,始皇庙古遗址在大雷山麓朱家茅山脚下。庵有山海的镇海庵,慈云庵(俗称赖家庵),狮子庵(已圮),茅坪庵(已圮)。古桥有登瀛桥(初名登明桥),金锁桥(村西),聚秀桥(村东明堂巷)。始建于北宋治平间(1064-1067),明时为官渡,位于西沪港东南岸的跳头嘴古渡-墙头渡。墙头有“八景”胜称,《陈氏宗谱》载:“东山牧笛”、“西沪渔灯”、“石壁龙吟”、“明桥鱼跃”、“古寺苏文”、“榖廪樵歌”、“屏风仙迹”。民间广为流传曲艺“细十番”(舟山码头),墙头是发祥地,今得到恢复,“走书说唱”广为流盛,深为村民喜爱,地方戏逢年过节经常举行。 随着历史前进,时代的变迁,墙头村古老的商业贸易镇,旧貌新艳。1980年初开始规划村境村貌建设,1999年至2006年村投资千万余元,改造了四自然村网络公路7条,84条大小村道墙巷,均改建水泥路面。村周边修建15米,宽为4.5米的机耕农路.完成了四自然村自来水管道的二次改造。完成民电网改造。清除村边所有粪坑,净化了环境。疏通修建大雷溪工程,再现昔时“明桥鱼跃”美景中“水流鱼跃两相便”的乐感意境。村生态绿化全面实施,绿化面积达到10995平方米。建立村西石硼头生态公墓区,清理整治村周边土墓堆。2006年评为省级卫生示范村和市级生态形示范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朱家大棚草莓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立,解决民众吃放心菜的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走科普发展经济道路。2005年开始村连续举办“科普文化节”,2005年村列为省级科普示范村。2003年村出资新建1900余平方米健康活动场地。2004年村民实行低保,参保率为95%以上,民房保险由村出资代保保险率100%。 朱家朱家,又称隔溪朱(民国《象山县志》有载),自然村,在墙头东侧隔大雷溪,沿大雷山西北麓呈状分布。朱、李、陈3姓居多。唐翰《朱氏宗谱》载,清康熙间始祖天郎从本县泗洲头唐翰析此建村以姓得村名。清时属政实乡13都,宣统二年属西一乡,民国18年属墙头乡

墙头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