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浙江 宁波 余姚市 丈亭镇 半岙村

半岙村介绍

【村情概况】半岙村位于丈亭镇中北部,村委会驻地丈亭新镇区杨梅路。距镇政府办公大楼500米左右。村域面积4.36平方公里,东至渔溪村桐树院自然村,南至萧甬铁路,西至长乐路,北至郑家潭老自然村,与慈溪市接界。现有4个自然村和3个新村组成,人口2074人,653户,耕地643亩,山林6042亩,是丈亭镇耕地最少、山林面积较多的行政村。村建立党支部,有党员55名。整个行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形,几乎贯穿丈亭镇的南北两端,村中农民新村紧紧融入渔溪新镇区。寺前王水库就在村中偏北处,风景秀丽。61省道,甬余公路横穿村境,寺马公路,自南至北直达慈溪,交通十分便利。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64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35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701元。村集体收入34.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696万元。 【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半岙村由原丈亭镇的半岙、郑家潭二村合并而成,以半岙村得名。解放前同属慈溪市岗墩乡,1954年划归余姚。半岙村后更名为五一(社)村,1976年随丈亭公社称半岙大队。郑家潭村也先后更名为郑兴(社)村、大队。1983年复村为半岙村、郑家潭村。村民以王、郑两姓为主,半岙自然村约有90%以上村民姓王,间有少数外来姓氏,而郑家潭村几乎全部姓郑,王姓于宋朝之前由山西太原迁入,已有1000多年历史,郑性由余姚郑巷迁入。至今。 【产业经济】由于半岙村地处山区,长期以来村民以山林生产为主业,靠出售、加工杨梅、毛竹、木材等山货收入。少量耕田栽培粮食作物,只能供村民的基本口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部分村民走出山岙,奔波于全国各地,经商务工,当时是丈亭镇劳务输出最多的村,足迹遍及全国14个省市区,后来,部分村民陆续成为乡村企业的骨干。七十年代后期,半岙、郑家潭都办起五金厂,一时成为丈亭镇的骨干企业。在党的政策感召下,还有一部分村民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最兴旺时全村出现100多户花木专业户。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万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从半岙村的花木专业户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公司占据华东几省市、特别是上海的大部分市场,每年产值都在2000万元以上。杨梅、竹笋等产业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半岙杨梅苗就远销我国南方十几个省市,全村有杨梅苗基地近200亩,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半岙村杨梅产量高,质量好,是余姚杨梅的主产地之一。2002年村依托城镇发展和地埋区位优势,在新镇区建造综合大楼一幢,总建筑面积6161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不但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办公条件,而且通过出租等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 【社会事业】解放前,村民过着靠山吃山的山里人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比较节俭和艰辛。特别是交通,进出山岙背扛肩挑,山路距崎岖陡峭。1958年开始建造寺前王水库,绕库道路成了村民出入主要的通道。长期以来,村组织带领群众筑路修桥,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已建一条长1500米、宽6米的水泥路,总投资120万元。汽车可直达郑家潭老村,每天有1-2班客车通往丈亭、余姚。道路建设为村民拓宽了致富门路,许多村民购置车辆跑运输,发展第三产业。随着丈亭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村组织抢抓机遇,改善基础设施,从2000年开始,在镇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实施“山民迁移”计划。村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在丈亭城镇附近建造了半岙新村、西岙畈新村和郑家潭新村3个农村新居集聚点,总迁移村民234户,建筑面积28亩,总投资2400万元。新村整齐漂亮,在丈亭城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开始,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建造了公共厕所,垃圾每日专人清理,实行环卫保洁制度。卫生医疗条件大大改善,90%的村民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大病救助。由于半岙村正处于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心地段,土地被征用较多,大多数农民已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基本解除了村民因土地稀缺而造成的后顾之忧。 【风景名胜】杨梅观光园。位于半岙自然村西南边,面积100余亩,拥有进入成熟旺盛期的杨梅树近2000棵。年产量在15万斤左右,属村集体所有。杨梅品种以优质荸荠种为主,味甜、口爽、汁津。相传古时一老农去南山杜徐岙采药,发现了石涧上有一棵树,结满果实,采摘一颗品赏,口感特别好,就将树挖来移栽至半岙,这就是最初的杨梅。并将品名定为荸荠种,谐音“杜徐”。每年杨梅时节,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断,半岙杨梅也远销海内外。

半岙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