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王村介绍
【村情概况】寺前王村座落于丈亭镇中部偏北面,东与渔溪村相连,南接丈亭村,西与汇头、龙南村相临,北与梅溪村、半岙村搭界,村中心地块已与新镇区和镇工业功能区结合在一起。村驻地新镇区长乐路,毗邻镇政府。村域面积7.38平方公里,由寺前王、陈夹岙、张孙等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2678人,871户,有党员98名,建立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全村有耕地663亩,山林6230亩,是丈亭镇耕地较少、山林较多的行政村之一。村北部山区,有小(一)型水库寺前王水库和2座山塘水库。朱家浦、桂家浦、青草河等河流横贯全境。61省道和余丈公路通过村内,沿寺前王水库有一条公路直达上陈夹岙自然村。至张孙自然村建有一条柏油路面的旅游公路。2007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2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61元,村集体收入62万元。 【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时,寺前王村由丈亭镇的寺前王、陈夹岙、张孙三个村合并而成,寺前王起名。原寺前王村以王姓为主,因古时村前有一寺院得名。解放前后,寺前王村随渔溪乡、丈亭乡先后隶属慈溪、余姚两县、1949年划入渔溪乡四村,1958年属丈亭公社渔溪管理区寺前王大队,1983年复村。原陈夹岙村,主要为上陈夹岙和新周家二村组成,分别以陈、周二姓为主姓。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属丈亭区岗墩乡,1958年前与原寺前王一起,同属渔溪乡,后随乡并入丈亭公社、丈亭镇。原张孙村,并村前一直隶属梅溪,因由孙家岙、张家岙二小自然村组成起名张孙,村民姓氏大多为孙、张。解放前曾划归慈溪市龙南乡,1956年后划归余姚,后隶属丈亭区。曾属梅溪大队、梅溪乡,直至并村。 【产业经济】长期以来,村民以山林生产为产业。杨梅、毛竹、林木产量较高。特别是张孙,毛竹蕴藏量居全镇前列。沿山间有少量耕地,村民主要口粮靠下畈耕地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原陈夹岙村就办起村办企业,主要行业有五金制造、塑料加工、乐器制作等,并渐趋兴旺,形成规模,成为原丈亭镇的骨干企业。企业生产的塑料喷雾器、小提琴等产品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当时,原张孙村、寺前王村也陆续兴办起电气配件、五金机械零件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引导下,全村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村已有各种企业100余家,部分企业凭着自身的发展和积累,不断壮大,已进入镇工业园区,还有10家企业已到市内外发展,发展前景良好。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杨梅产业快速发展。全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3870亩,年产量在万斤左右,是丈亭镇的主要产区之一。村内建有杨梅观光点4处。每年能接待国内外游客2万多人次。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抓住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2003年,村投资280万元,建成村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不仅解决了村办公场所,而且通过租凭等形式,每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多万元。去年以来,村坚持“重农、强工、兴三产”战略,依靠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积极开展“村企结对”活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预计2006年工业总产值能够达到2亿元。创利润300万元。在工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剩余的土地上,进一步发展优质杨梅和苗木产业。 【社会事业】寺前王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原陈夹岙村曾是余姚市小康村、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并村后,更加重视中心村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努力,已建成连接全村各自然村、全长6000米的主干道路,并浇制成水泥路。近年又全面实施了环境整治,新建和改造了村道50条,总长度达2万米,新建公厕21座,消灭了露天粪缸,疏浚河道3条,实施土地整理100亩,对原张孙村实施旧村改造,逐步搬迁合并,科学制订新村规划,规划面积100亩。村建立环卫保洁组织,配备专职清洁工,实行河道保洁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村民参保率达90%以上。村建有2个卫生室,配备3名乡村医生。近几年来,村委又多次组织改水改厕,自来水饮用合格率达到98%,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管理及企业卫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扎实开展。村综合大楼建成后,陆续开辟了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村民活动场所。为解决因建设而导致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村组织村民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