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福建 泉州 南安市 诗山镇 山一村

山一村介绍

山一村位于冠山南麓,时代大道冠山隧道南出口,全村有人口3500人,(其中征地农转非人员为1694人),22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有山林1145亩,农田685亩,水面面积320亩,境内山林,河流,湖塘资源及其丰富,没改革开放以前,山一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在铁路以南行政村中小有各气,改革开放以后,山一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其有企业15家,街道级重点骨干企业2家,出口创三亿企业2家,2006年全村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了一个亿,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为144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218元,农态建设成效显著,1988年被联合国粮农署命名为全村生态保护“500”佳,滨江区设立新区后,城市化建设给山一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山一村被确立为生态旅游保护区。目前山一村全生态的农家乐正在施营业之中,为我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三产经济迈进了第一步。 村加大了设施投入,所有村庄道路浇上了柏油,水泥路面,接通全村自来水一户一表,主要道路及自然村内主干路全面安装路灯,同时建造了两个近7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休闲公园和正在建造一个大型村民休闲社区,主要道路两边种上了绿化带,对近1600米河道完成了城市景观河道的砌石工程,全面消除露天粪坑,建造大小卫生公厕28座,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村连续多年被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卫生村,综合先进集体等荣誉,社会效益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欢迎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前来我村指导,投资,开发。 生态平衡 山一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但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结构单一,农药使用不合理,致使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渐趋恶化。1984年9月,在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帮助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划,坚持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开始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开发人民生活所需的茶叶、杨梅、桔子、竹子等经济特产林;建立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实验场,进行鸡--猪--沼气--鱼等四级连环试验,即先将水草和经过发酵消毒处理的鸡粪喂猪,猪粪再作沼气原料,沼气解决燃料加热、照明及部分生活能耗,沼水与沼渣又用于果、茶园作肥料或养鱼,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进行农田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作好稻田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加秸杆还田,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开发两查两定(查病虫、查发生动态,定时间、定指标),保护天敌,推行生物防治;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加工”模式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村区面貌变化显著。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108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855.29万元,增长7。9倍;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333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8元,增长3。2倍;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7%提高到30%;沿山建立沼气池27只,普及率为80%,一年可代替薪柴1。8万公斤,除基本解决家庭的生活燃料外,还可补充解决停电时的照明;挖水井100多口,6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农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1988年6月,山一村被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环境保护单位称号。同年7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山一村举行表彰大会,副省长柴松岳在报告中指出,山一村的变化"标志着农村经济正在改革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执行主席曼斯菲尔德、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史佩斯博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亚太地区主任奈通博士、中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驻代表薛谋洪大使,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王杨祖、张启成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来村实地考察。《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作了专题报导。 龙井添誉 山一村北的冠山,其形似冠,有云岩寺、雪心池、分翠亭、涵虚亭、冠山亭、乳泉等古迹,尚有萧山仅存的摩崖7处,与隔江的杭州凤凰山竞秀。明代诗人来日升有诗道:“岚翠千峰合,泉声万壑分,树笼岩下雨,花落洞中云”。民国《萧山县志稿》曰:“水晶杨梅出冠山”,故又名冠山杨梅,是萧山杨梅四大名种之一。其特点是果型大,扁球型、黄白色、核小、离核、柔软多汁,甜酸适度,民国《萧山县志稿》称:“白者味甜於紫,有纹起如线,果大核小。”冠山杨梅经过不断开发,面积扩大,1984年为150亩,1992年增至400亩,总产量达8吨,为萧山水晶梅,即“白水团”的主要产地。 山一村是浙江龙井茶叶的重要产地。冠山与杭州狮子峰相对,同属于天目山脉,山明水秀,云雾缭绕,气候湿润。40年代前后,每逢采茶季节,山一村和湘湖周围的茶农,即赴杭州参与龙井茶采制,故有"西湖龙井,萧山手艺"之说。50年代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零星分散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并开发了大片新茶园。1978年后,发展更快,产量增加,质量提高,1984年为130亩,至1992年达到172亩,年产量19.7吨,此地所产的茶叶,原称“湘湖旗枪”,1982年被命名为“浙江龙井”。它形美、色翠、香郁、味醇、报新早,被誉为“五绝”。冠山杨梅和"浙江龙井"是山一村两大名优特产,有较高的知名度。1992年12月,香港佳力有限公司慕名派员前来山一村投资,双方达成联合开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冠山特产的意向。 多业发展 山一村原以种植业为主,其模式主要是“麦--稻--稻”、“豆--稻--稻”、“油菜--稻--稻”的套种轮作,1984年前种植业、林果业、禽畜饲养业、渔业、工副业分别占总收入的47.8%、8.03%、6.61%、1.95%和35.51%。1984年,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出发,调整完善了各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多业得到共同发展。 村的工副业始于60年代开办的石料场和稻谷加工场。1975年相继建立萧山建筑机械厂、萧山长河标准件拉丝厂、萧山长河球墨铸铁厂。在此基础上,又发展3家村办厂,即1985年办的萧山冲压五金钣金厂、1987年办的杭州发电设备厂长河分厂和1992年办的萧山长河自行车配件厂。6家工业企业共有厂房面积40000平方米,职工146人,固定资产14万元,主要生产迭片式热交换器、汽车助气桶、埋弧焊接机、拔丝机、张拉机、钢筋调直机等,产品销往甘肃、内蒙古、辽宁等24个省市自治区。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为449.7万元,利润22.8万元。 林果业除发展杨梅、茶叶外,近年来新开发种植了桃、桔等品种。1986年产桔1万公斤,1991年增加到4万公斤,1992年15亩桃树获得好收成,总产桃子达4万多公斤。另外,山头、河边、路旁都种上了不同品种的树木。果木相映,一片绿色。 集体禽畜饲养业发展较快。1992年有蛋鸡5000只,肉猪300头,总产值为34万元,是年,水面养鱼400亩,创产值9.7万元。 随着多业同步发展,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显著改善。1992年人均收入为1629元。据统计:自1984年以来,新建住房52359平方米,并经有关部门的指导,有的农户在住宅四周种上用途广、效益高的果、木、药、花卉等草木本植物,成为环境幽雅的立体庭园。全村拥有汽车1辆,三卡1辆,摩托车16辆,电视机816台,电冰箱86台,洗衣机31台,收录机385台,放像机15台,脱排油烟机45台,电话机11部。同时,村建有医务室,有医务人员3名。 创新思路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山一村是个有名的老生态村,近日这个村投资120万建造的生态休闲广场竣工了。据这里的村民介绍,这既是山一村生态创意“农居变SOHO”的基础,也是其生态步伐中第三个十年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起步到滞缓徘徊十年比拼资源环境,导致发展迟滞 山一村位于浙江省钱塘江南岸,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一块“有山有水有良田”的宝地。1988年,山一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如何用好这一“金字招牌”,加强生态建设和发展经济,一直是山一村当家人和村民们共同寻思的主题。 1988年至1997年是山一村荣获“桂冠”后的第一个十年。既想发展经济,又因为“500佳”这个称号不敢迈大步,山一村始终徘徊在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 在当时“无工不富”的观念影响下,山一村先后办起了数十家工厂,仅较具规模的村办工厂就有山一酒厂、山一配合饲料厂、杭友冰箱厂萧山分厂等5家。在发展中,酒厂由于技术水平不高、设备简陋,生产的黄酒竞争不过绍兴黄酒。饲料加工厂因缺少主要原料玉米,导致经营效果不佳,工厂始终打不开销路渠道。杭友冰箱厂萧山分厂过分依赖大厂,没有找到自己供应与销售的客户,于是当大厂生产不景气时,萧山分厂也就没有了生计。 一方面这些工厂不景气,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当时山一村如果再一味发展这类粗放型企业,也确实不符合“全球500佳”这个称号。因此,这些企业渐渐地停的停、迁的迁。随后,凭着山一村良好的环境优势和近郊的区位优势,有人又想起利用办公墓来发展经济。 这一招一时还真有效,不几年山一村就有了远近闻名的公墓基地。可这有名的公墓基地同时也给村子带来了阵痛。死人越埋越多,造一座坟要毁去一片林子,山上植被在逐渐减少;送葬入墓的一些仪式使得当地风气受到影响,与那块“金字招牌”更不相符。既想发展经济,又要考虑“面子”,山一村再次陷入了徘徊之中。从反思到重塑实干十年展开新一轮生态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从1998年开始至2007年是山一村生态之路的第二个十年。 1997年,山一村选出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一上任,就深刻认识到了“徘徊”的难题。1998年,新班子号召全村的干部和村民要重视这块金字招牌、重视这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他们还做出重塑山一村“全球500佳”形象的决定。 很快,山一村搞起了新一轮的生态建设,动迁山上的坟堆,恢复因随意土葬而破坏的森林植被,硬化路面,将露天粪坑改建成自动定时抽水的公厕,房前屋后植草皮设花坛,水塘边砌石岸植绿化带……新班子清醒地知道不仅要保护村里的环境,还要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于是村里鼓励村民走出家门去创业。 村民走南闯北,做装修、办企业、做服装生意,如今,已有二三十人在外地开办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己还当上了老板。有的老板还做得蛮大,一位从事煤炭生意的山一村民,2007年销售收入近两亿元。 早些年,山一村因为发展沼气产业小有名气,也因此为获得“全球500佳”荣誉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山一村经济的发展,现在养猪、养鸡的人少了,使用煤气的人多了,沼气产业也渐出了市场。山一村利用这个时机,及时改变战略,继续在环保节能上下功夫。他们主动和能源部门联系,在村里普遍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村里投资开始兴建环保基础设施,将村里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集中,输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厌氧达标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处理。从2004年到2007年间,山一村投资150万元,对河道进行综合保护,开展清淤、驳磡、绿化等工程,新建成的生态休闲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这些都为老生态村增添了都市花园的气息。 用村党支部书记徐炳传的话说,就是要用环境来“生”钱。一方面,山一村要走生态旅游的路子。他们对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如今的山一村有了山林游憩区、滨水度假区、茶园度假区等,游人可以观光农村风貌、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包括吃农家饭、喝农家茶、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国动漫之都”落户当地的机遇,让山一村“农居变SOHO”(即小型办公、家里办公)。自2005年以来,杭州市已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今年的动漫节杭州专门设了1400余个展位,内容原创、播出、制作、衍生产品开发等动漫产业链各环节,有近300家中外企业参展。 徐炳传说,今后的中国国际动漫节都将在杭州举行。山一村正是结合动漫节发展中创意产业的需求,想到让环境优美的农居点,成为自由、富有变化、个性灵活的空间,成为文化创意者工作和居住的村落。此外,人们可以在生态良好的休闲广场开展篮球、羽毛球等多种文体活动,老人妇女儿童们更可以尽情享用这里的健身器材。 他高兴地说,实现“农居变SOHO”的计划就在不远的将来,那将是一个既环保又可增加经济收入新计划,它正为山一村又一个新的十年拓展出明亮的远景。 旅游亮点 山一村位于长河街道的冠山南麓,有耕地1560亩,山林1280亩,水面400亩,依山临水,风景秀丽、具有我国江南水乡的特色。整个山一村始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态村特色,是一个优秀的生态旅游风景区。1988年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首批“全球500佳”。 山一村的农家乐就打起了“生态牌”。这里的‘农家乐’用菜全是自己出产的,农田多使用有机肥;村民建起了沼气池。山上的1185亩山林和村前的400多亩水面,就是菜肴的原料供应“基地”。“连本鸡都是在桂花树下放养,吃着桂花长大的!” 山一村位于钱塘江南岸,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隔江相望。该村离杭州火车站仅20公里,距杭州国际机场仅25公里之隔,具有建设生态农村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众多有利条件。 随着滨江新区建设的推进,山一村将根据滨江区城市建设规划,与滨江区特色旅游开发相接轨,充分发挥山一村傍依秀丽的冠山,山林资源丰富,山、水、田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好生态品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全球500佳”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设想在冠山南面、沿村委东西两侧、冠山等、上占家湖、下占家湖为依托,乃街道规划的冠山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风景区。 利用山一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滨江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开发生态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工程,用生态旅游带动山一经济发展,改善山一村的居住环境,带动全球各自然村的居住环境,带动全村各自然村的生态建设,使山一村成为钱江南岸拟开发中滨江南部旅游经济区的亮点。 还有1个地名与山一村同名:浙江省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山一村

山一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