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洪村介绍
南安市洪濑镇建洪村概貌【地理概况】位于:东经118度31分,北纬:25度04分。在洪濑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现村委会址在洪濑镇新侨路建洪办公大楼。村民聚落在坎头山西南麓盆地上。【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建洪村系泉州地区南安市洪濑镇镇辖村。该村原隶属洪濑镇溪霞村辖下的三个初级社:民主社、增建社、洪星社。社教时期,从溪霞村分割出来,自行组建为建洪大队,下设建民中队和洪星中队。按地理位置属城乡结合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整个建洪村的村民居住已无明显界限,现村民居住分散于洪濑整个镇区,夹杂在四个社区和镇区机关单位居民之间,人口约两千人,500多户。现有建洪村办公大楼、建洪新村。村路接省道307线及洪六公路。【地名含义】民主、增建历史上曾合并为建民社,后与洪星社合为建洪大队,建洪由此而来。【历史沿革】解放前后均属于洪濑镇,1958年后成立洪星、建民(民主、增建合并)2个蔬菜大队。1961年由2个大队合并,各取首字命名建洪大队。1984年改为洪濑镇建洪村委会至今。【村风村貌】由于隶属于镇区,早期村民多为到镇区经营各色生意的外来人口和原镇区住户组成,所以村民成分来源比较复杂,村民姓氏达30多个,以陈姓居多,但无宗族派系现象。也因为隶属镇区,村民就学享受镇区就学待遇,所以该村无村办学校和其他教学机构。建洪村组建初期可谓“一清二白”,70年代中期前一直都是租用居民房屋或借用寺庙作为办公场所。随着包田到户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该村各届班子白手起家,勤俭积累,艰苦创业,在90年代中期于洪濑镇新侨路新建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十个店面的三层办公大楼,该大楼年租金收入超过10万元,固定资产价值400多万元。【物产经济】改革开放前建洪村有380多亩土地,基本上以种植为主,土地承包前后以粮食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之后以蔬菜种植为主,花卉种植为辅。由于镇区改建和扩建,该村土地被政府机关征用、居民住房用地、企业发展用地、道路建设用地等占用,现存土地30多亩,该村可谓“无地之农民”。由于土地的减少,村民利用洪濑镇商贸集镇的优势,参与商业经营、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生活服务等行业,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多,生活条件较好。1994年该村基本实现小康。该村企业有:梦翔床垫(部颁标准)、冶野袜业、鑫发包袋、美达彩印、恒盛管业等,现该村企业发展良好。【新村建设】2003年以来,建洪村新一届班子通过对市场调查,以现实情况结合历史遗留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集体资产为目地,翻建建洪村旧纸厂为建洪新村,村集体通过翻建的十个当市店面,年收入再增10多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在原基础上增加350多万元。【文明村风】在建洪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各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助手作用。村民兵营的工作在1997年、2000年、2002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市武装部授予先进民兵营。1997年6月、2001年7月、2003年7月、2005年7月被南安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1995年、1996年、2000年、2002年被镇党委和南安市委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2月,继1995—1996年度受到南安市委文明村的表彰后,泉州市委、市政府在严格地考核后又授予建洪村宽裕型文明村的称号。南安市委、市府授予2004—2006年度文明村单位。2006年度洪濑镇党委、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工作、“三个文明”建设、计生一流村协会等三项先进单位表彰。2007年村计生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受到镇党委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的表彰。村计生协会在多年工作基础上,2007年更进一步的提高,年底受到南安市计生协会表彰为一流村计生协会。在村调委会、治保会的积极工作下,2007年被泉州市司法局、民政局授予全市民主法治村。在村安委会的高度重视和经常性工作下,2007年是洪濑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历年工作的基础上及各群团组织的配合下,党支部2008年受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党支部确定了关心老年人活动,春节对70岁以上老人发放100元慰问金。2007年春节发放标准降低到65岁。党支部决定将该活动一直坚持下去。2008年春节再次降低发放标准,即降至60岁。2006年秋季起,党支部发起关爱女孩活动,每年从全村成功人士募捐近万元充实“两女户”助学基金,每年秋季对全村所有“两女户”每户秋季助学300元,考入大学的嘉奖500元。通过发起关爱女孩活动,有关人士已经表示坚持支持该活动,并将该活动发扬光大。建洪村利用村里原有的旧仓库,改建成上、下片老协会会所,并投入3万多元添置活动设施,让老人们老有所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年中,全村共27人次为建洪村二女助学基金捐款17500元。2人次为建洪村老人协会捐资共5000元,作为老人活动资金和老人协会会员春节慰问金。216户村民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14166元,为灾区重建家园献爱心。建洪党支部全体45名党员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出5040元的“特殊党费”,作为抗震救灾款。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