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口镇镇 青石桥村

青石桥村介绍

青石桥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口镇西北6公里处。明(水)莱(芜)公路从村中穿过。西北与南岭子相邻,东北与谷堆山接壤,临枣园,西接山口村。耕地689亩,256户人家,803口人。 青石桥村,原名赵家窝棚。据赵氏族谱考证,明万历年间赵姓由山口村迁此,先扎窝棚暂住,众称赵家窝棚,久住自成村名。清初张姓、马姓迁此,改名为泉水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南小河修正圆三孔石洞桥一座。因桥墩、桥面、桥拱、桥栏全由青石筑成,特取名为青石桥。竣工后由于桥身坚固端庄,古朴典雅,曾轰动一时,四邻八庄的老百姓都来此观赏.为纪念这一工程,特改村名为青石桥村。村内有张、赵、马、李、陶、王、景、邵、魏、韩、吕、宋、谷13姓,其中张姓人口最多,宋、谷姓最少。 据资料记载,青石桥村,清属山口保。自民国开始至抗日战争时期属雪野区。1946年5月划归口镇区;1958年属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属口镇办事处青山乡(青山乡驻地青石桥村);1985年撤办事处重建镇后,属口镇至今。 清道光年间,为防盗匪骚扰,村人马双全(清乾隆年间-为东仕郎)率领村民,并出所用资金的一半筑围墙一座,围墙绕村一周,长约1200余米,底宽约两米,上宽约l米,高约3米。设南门、北门各1座,门洞呈半圆弧形,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兵拆毁。村内占建筑物较多,村中原有庙宇3座,分别为观音庙,居村中,章莱公路东;土地庙,居村南,章莱公路西;山神庙(又叫三圣庙)居村南,章莱公路东。3座庙宇始建无考。解放战争时期观音庙和土地庙拆毁,山神庙在“文革”期间拆毁。三圣庙附近原有古槐1株,树干直径1.5米,树冠直径25米,树干中心空堂。相传由河北村魏姓人家所栽。此树1999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村人在此烧纸焚香,不慎将树干的干皮引着而将树烧死。规模较大的古建筑为马家住宅,相传是马家第五世祖马双全在清道光年间所建。住宅座东朝西,门前垒有高台阶,拾级而上,左右有旗杆底座各一,门旁石狮两蹲,朱漆大门。配南、北厢房,分正堂、前庭、0几部分,所有建筑全是小瓦木椽、四梁八柱,规格而庄重。院内南有练功房,北有会客室。这些建筑如今大部分尚存,现由马家后人居住。 青石桥村历经沧桑,村民历经磨难。1926年匪首刘黑七带300余人洗劫此村,掳走村中儿童7人,赎回4人,其余3人被马活活拖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于1938年,将该村正在修路的青壮年劳力30余人强行拉至东北密山做苦工。后只有几人逃回,其余多数惨死异乡。以后日本军进驻该村,修炮楼两座,烧杀抢掠,民不聊生。解放战争时期,-新编36师108团又进驻该村,使本村的百姓又历劫难。直到莱芜的-军被彻底打垮后,村民们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青石桥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战,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张乐山同志于1938年加人中国0,于1940年负责建立党支部,受山口乡魏华堂、苏仲玉等人的领导。在该村发展党员34人,后遭敌人暗害,村中党组织遭到破坏。但村里的0员仍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1944年,该村成立民兵队,由赵宗法同志任队长,后发展到14人,步枪4支,手榴弹20枚,活跃于村内外,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46年3月赵宗法同志加入中国0,并接任青山乡的民兵指导员。12月雪野区成立武工队,由赵宗法同志任武工队队长。1947年1月,-第十二军进犯口镇、雪野。区武工队配合各村民兵对章莱公路进行了大破袭,用以阻截敌人。同年2月口镇攻坚战打响,第二天,驻守青石桥村的-新36师108团遭解放军及地方民兵的打击,损失惨重,想向南窜与口镇之敌会合,当行至村南岭时,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我六纵十七师四面包围,激战半小时,全歼该团之敌,当时,我村民兵组织也积极参与了战斗。1948年为支援淮海战役,本村成立支前担架队,张乐海同志率领担架队奔赴前线,后张乐海同志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由张玉西、张玉成等人牵头,成立了4个互助组(当时叫换工组)。1954年办起初级社。1955年办成高级社,赵宗法同志任高级社主任。随即成立党支部,由赵宗法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张玉成同志任大队长,直到成立人民公社。 1965年,该村选派魏传明同志到卫校学习。两年学成归来后,于1967年建立了青石桥卫生室。自此青石桥村村民结束了打针吃药跑外村的历史。1972年该村架设了高压线,安装了变压器,使村民结束了多年来靠油灯照明的历史。1974年村里购买24马力拖拉机两部,结束了耕牛犁地的历史。 便利的交通为青石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省道莱明路由村中穿过。青陈路是由青石桥村起东至陈林村的一条镇级公路,修于1994年至1996年,沥青路面,全长8公里,过口姚路可与205国道相接。 该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有四座形态各异的小山头分居于村的东、南、西、北,犹如四座天然屏障护卫着这个美丽的山村。村东是石山;村西是文峰山;村南是金鸡山;村北是狼山(原名粮山)。村南有一条小河,人称南河崖,顺地势由东向西流入汇河,属季节河。每逢汛期大雨过后,人们争奔桥首,伫立东望,三道景观尽收眼底:一景石匣游龙。石桥向东500米处,是一条长约百米的石沟,由于河道狭窄,弯弯曲曲,沟底石头参差不齐,两岸石峰嶙峋,加之落差较大,洪水进入石隙后,水流湍急,响声如雷,流水时而没人沟底,时而跃出石面,恰似一条水龙畅游于石匣之中。二景是水龙没身。河水出石匣,进石槽,西行百米,西岸斜石相靠,出水口狭窄,中间最窄处仅尺余。又因常年流水的冲刷,石块被冲刷出一道很深的圆形水槽。水槽下方是4米多深的石崖,石崖底部是一石臼,来水挤出水槽,呈圆形水柱垂直泻下,遇石臼向四周泛出,白沫升腾,形成一股浓浓的水雾,放眼望去,象一条水龙一头插进水底隐身而去。三景是长石瀑布。河水顺流而下,向西行百米余,即有条巨石横卧于小河南北,形成簸箕口状,把小河分成上下两段。石拱桥便在巨石之上20米处,每逢大雨后,洪水由三孔桥眼喷薄而出,流经长条巨石,形成瀑布,然后垂直而下,向西滚滚流去。 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大部分裸露地表,质地坚硬,成层分布,易于采取,是建楼造房必不可少的地基建筑材料。石材远销莱芜、口镇、雪野及周围村庄。勤劳的村民很早就有采石的传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人们仅凭一杆撬杠一支钎,一把锤头一张锨,便能劈石卖钱,发家致富。户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石料的开采也带动了本村运输业的发展。到2002年7月,全村共有拖拉机30余部、农用车20余辆,极大地推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1978年村里建成了石料加工厂,安装粉碎石子机1台,提高了石材的利用价值。石料加工厂现已承包给个人,承包人也获得可观的收入。1997年村民邵传风、马成友各自安装石子粉碎机一部,每年收入3万余元。 本村地下水资源丰富,1969年至1970年村里打机井两眼,修扬水站两座,买12马力柴油机两台。自此结束了用人力水车浇地的时代。1977年对机井进行了重修,加以配套,将原来的柴油机全部换成了电机。随着用水量的增多、地下水位的下降,两眼机井不能满足于浇地用水的需求。1986年由莱芜市打井队在该村东河崖打出第1眼深水井,152米深,耗资3万余元,现已配套使用。1989年在狼山前打出第2眼深水井,182米深,投资4万余元。此井水质好,水位高,水量大,适于村民饮用。1992年投资5万余元(包括村民集资2万元)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几百年来家家户户挑水吃的历史。为了扩大水浇面积,1999年投资5万余元在村北打深水井1眼,2000年8月至12月又打深水井两眼,投资分别为5万元、11万元。自此该村共打深水井五眼,全村的水浇地面积达到了90%以上,为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村自古便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1100亩。因该村地处青石山区,所种谷子不仅产量高,而且出米率也高,碾出的小米以粒大、色艳、味香而远近闻名。1999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对该村的土地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变单一的粮食作物为多元化的经济作物。2001年全村种植生姜30余亩、大蒜10余亩,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2001年11月,由莱芜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董立兴同志带领的市纪委、市城市信用社、市通信公司组成的“富民强村”工作组进‘驻该村。他们会同村两委的同志一起查民情、找出路,决定在村南岭金鸡山一带建3个经济开发区。第1区为畜牧养殖示范区,以养猪为主,规划占地300亩,养殖专业户达到80余户,总投资达到800万元,年纯收入500万元,现已建成猪圈200余间,鸡棚30余间。第2区大峰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种植枣树、杏树、桃树、苹果树等优质果树,现已绿树成荫,初具规模。第3区为商贸小区,沿莱明路从该村南桥头到枣园村界,南北长2000余米,现已规划15处,已有两处完工。 为三大经济开发区的实施,镇委投入资金修筑道路1万余米,把南岭金鸡山一带建成了三纵四横的交通网。驻村工作组投资7万余元,在该村东岭机井安装80m³/n,潜水泵l台,铺设地下管道700余米。架设高、低压线路600余米。2002年工作组又筹措资金l5.6万元人民币,在金鸡山建成“青石桥致富水池”一座,分封密式和露天式两部分,蓄水量分别为240立方、1000立方,为青石桥村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至1995年全村养鸡户达到了80%以上。后又涌现出一批养鸡大户,如张培珠、陶宗宝等人,他们都有十几年的养鸡历史。1997年,村委在狼山荒山区统一划地30余亩,建成规模较大的养鸡场,现有养鸡大棚120余间,养鸡2万余只,年纯收入20余万元。 青石桥村重视教育。1930年以前便有张乐宝同志在该村创办学校,设在张乐宝家中的东屋,由山口沙岭村的周庆美同志任教。1930年后,该村李云秀由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回家后接任教师。1941年至1942年,山口魏耐轩老师来该村任教,后由于战争停办。1951年恢复小学教育,学校设在村民鲁凤一家的北屋里,李云秀同志任教。1952年李云秀转为公办教师调出,管水河魏东业老师调进。1953年至1960年先后有多位教师任教。1963年,村党支部自筹资金、原料,在村西建起一所当时全镇一流的小学校舍。学校教室分前后两排,15间教室,全是砖石结构的瓦房。分单式班学制一至四年级,学生80余人,教师5人。1975年在村东北盖起12间教室,创建了青石桥初级中学,1980年并入谷堆山中学。1976年山口管理区在该村建起高级中学1处,招生两级后停办。1995年山口中学、江水中学都合并到了青石桥中学,名为青山中学。2002年8月并入口镇中心中学,原校舍由青石桥村、江水村、谷堆山村、狂山村的三至五年级学生进校学习,名为青山联小。该村自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十几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张宏同学于1982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成为该村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现任泰山学院副教授、系主任。 1992年青石桥村投资3万余元建起了幼儿园,2002年,在驻村工作组赵学荣组长的带领下,包村三单位市纪委、市城市信用社、市通信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该幼儿园捐款13560万元人民币,为该园增添了基础设施,建成了莱芜市市级示范幼儿园。 该村于2002年被省交通厅评为“山东省交通安全模范村”,这是多年来村民模范遵守交通规则,时时处处注意交通安全的结果。青石桥村地理位置优越,人文资源丰富,青石桥的人勤劳、朴实,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青石桥村会更富有、更美好。

青石桥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