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台子村介绍
安家台子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西5公里处,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足一个旧村改造后的新村东与姚家岭相邻,南为嘶马河村,北为谷家台子,西为时家方下村。有335户,人口1034人,耕地499亩。 据安氏墓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安姓建村,因地势较高,冠以姓氏,故名安家台子。 安家家台子村是一个多姓村,有安、王、陈、周、屈、刁、徐、毕、任、姚10姓。原有张姓,至解放初已后继无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方下保•安家台子”。解放前属鲁西区,1947年后为方下区;1958年入社后隶属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后属方下镇管辖至今。 安家台子村人生于斯,长于斯,民风淳朴。解放前,全村只有9间小瓦房,分散于安、王、陈三大姓的3家之中,其余全部为草房。“无本事的光棍汉,有本事的童养媳”,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祖辈靠天吃饭,东岭旱死,南、西、北三洼涝死,水浇地很少,岁岁收的半年粮。青壮劳力下四乡,做长工,打短工,挑山果,赶四集,挣钱挣粮,养家糊口。也有的推车挑担去蒙阴,下博山,上青州,跑济南做买卖。年老体弱、拖儿子带女者只有四处乞讨。至1949年,全村只有460多口人,文盲占95%以上。 安家台子村人并没有被贫穷所压垮,所征服。在-之中,他们仍然倔强地奋斗着、生息着,好多的有志之士依然奋斗着。 村里第一个有文化的人是王守身,高小未上完就去封邱教书,县委的秘密联络点、文成书局联络的对象之一,0员。1943年10月,刘伯戈叛党,王守身被捕入狱,押人济南大牢,虽经严刑拷打,始终未泄露机密。后因病无证让出狱,回村教书。时任泰安地区领导的刘子正几次到家中探望,并送“为民服务”大匾一块。1938年,村中就有了党组织,第一任党支书记是陈廷秀。之后,在方下区公安员张会芬的领导下,组织了抗日地下武装,并配有两支单打一短枪,受方下区委的指挥,参加隐蔽的或公开的对敌斗争。抗日战争中,有13人参加八路军或武工队,有两人牺牲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他们是安庭玉、王子玉烈士。他们的英名镌刻在了孟良崮战役的八角纪念碑上。解放战争中的1947年是安家台子村斗争最激烈最复杂的一年。当时-重占莱城,敌强我弱,迫于形势,党安排全村抗战积极分子及其家属30多人到北山(即现在的雪野镇)冗子村躲避(当时叫逃反),达一年之久。在“大动参”中,有近30名青壮年参军,支前南下。陈守明牺牲于南麻战斗,王子胜牺牲于夺取舟山群岛的战斗。1950年,有8人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周长河血洒朝鲜战场。 1938年,在村西庙中办起第一届小学,由上级派先生来任教。此后,小学东搬西移,时断时续,直到解放初期。现在,村中有教学楼一座,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全日制6个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89年有了正式的大学毕业生,2000年又有了研究生,安家台子村的教育正与社会同步向前迅猛发展。 解放后,在0的领导下,1950年就有了互助组。村东头几户人家首先组织起来,互相帮助浇地种麦,其好处一经显现,众人纷纷效仿。1951年发展迅速,1952年春95%村民进入互助组。1954年几个互助组又建成初级社,1955年成为高级社。1957年由安家台子村、嘶马河村、王家方下村、时家方下村、谷家台子村、姚家岭村、南十里铺村、北十里铺村组成五星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1964年经济基本好转,1965年由北洼向东岭修成二级提水站。随后对东岭地块进行了深翻整平,“农业学大寨”初见成效,彻底告别丁“吃供应粮”的历史。随后莱芜化肥厂的投产,谷家台矿区的建设,又给安家台子村的经济增加了新的活力,劳动工值上升,集体积累增多,购了4部拖拉机。1978年安家台子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导下如鱼得水,开始组办建筑队、建大型砖厂,买拖拉机、汽车、三轮车、摩托车,干买卖、跑运输、拉客人、搞承包、办厂子、搞养殖、建温室,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生活富裕了,人们开始填沟平塘建家园。1984年开始新村规划,2002年完成,全村形成大街四纵四横的格局。水电配套,交通方便。多日的草房已全换成砖瓦房。 安家台子村有私营企业8家,个体工商户28家,现有大型砖厂1处,水选矿厂两处,个体纺织厂6家,钢木门窗制造厂两家,建筑队3个,还有饭店、维修、运输、供料、液化气供应、暖气片制造等十几个门类。在消化了本村劳力的同时,还吸收了近百人的外地打工者。全村年总收入达350多万元。村提留等款项不再向村民征收。建有卫生室l处,家家通自来水,装有闭路线,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拖拉机,汽车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踏进安家台子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美观的红砖瓦房,笔直平整的硬化街道,宽敞明亮的农家住户。18盏高质量的路灯悬在主干道的上空,晚上和白天一样明亮。 如今,“先进党支部”、“城区模范村”、“助教先进村”……一个个荣誉奖状挂在了安家台子村委的办公室里,它激励着安家台子人向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