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峪河南村介绍
西峪河南村位于莱城北35公里、雪野镇政府西3公里处。南与花峪村接壤,北与西峪河北村毗邻,东接西下游村,西与学山村相邻,现有住户635户,1810口人,可耕地面积1500余亩,由小河南与小河北两个自然村组成。 据梁氏谱碑记载,元朝末年,梁、陈二姓建村,原名西峪。后村落扩大,以通天河为界分成两村,该村居通天河南岸,故名西峪河南。现有陈、朱、王、李、孟、张、高、于等几姓。 抗日战争初期,因袭旧制,雪野镇的大部分村庄分别属于莱芜县第七区和第八区;当时区以下设乡(镇),乡(镇)直接领导村,西峪河南村隶属七区所辖;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属莱北;同年,撤销乡(镇),划大区为小区,以区辖村,该村属雪野区;1958年,撤区划乡,西峪河南村属上游乡;后来,隶属上游人民公社;1985年,上游办事处分为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三个乡镇,西峪河南村隶属上游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合并为雪野镇,西峪河南村隶属雪野镇。 西峪河南村北倚北大岭,北大岭横亘东西几十公里长,上面长满了松树、柏树、槐树等。在西峪河南村正北面一段,有一个山洞,名叫仙人洞。洞口呈三角形,有近百米深,很少有人敢进去。在这北大岭上还发生过不少革命故事。1941年3月6日晚,我区地下情报员急速来上游报信,3月7日,盘踞在章丘大寨村的日寇要来西峪一带扫荡,形势万分危急,必须马上组织现有兵力,粉碎敌人的扫荡阴谋。7日拂晓,雪野区游击小队20多人,在队长王希果的带领下,抢先爬上了西峪河南村海拔450米的北大岭,占据了有利地势,刚埋伏好,40多名鬼子就已爬上了北大岭的半山腰。在敌人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王希果一声令下“打,狠狠地打!”20多支土枪、台枪一齐射向敌人,7名鬼子“嗷嗷”几声,当即丧命,其他鬼子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个个魂不附体,开枪反击也找不到目标,不敢蛮战,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老巢。 西峪河南村人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解放前,为摆脱地主压迫和剥削,村里的贫苦百姓团结起来,一次一次地与之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西峪河南村人纷纷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去,该村著名烈士李光禄,不仅自己参加抗战,而且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当兵参战。村民王曰更、朱玉兰、朱玉节、李振松、毕先达、李振华、朱向才等都积极参加解放战争,后来王曰更、李振松成为二等残废军人,朱玉兰成为三等革命残废军人。 西峪河南村一向尊师重教,早在1975年就在村南5华里处的杏山顶上兴建农业高中一处。1978年、1979年送两届高中毕业生,第一任校长王增贵,任课教师有亓永孝、邢介常、房新生、张维学、李念云、毕于水、张庆贵、李振文等。后由于距村较远,学生上学不便,于1980年停止办学。西峪河南村小学很早建于村东古庙,为改善办学条件,于1981年扩建为农办联中;2000年,村委投资50万元,盖高标准教学楼一座,彻底解决了西峪河南村及周围邻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西峪河南村在过去有莱芜梆子剧团,是村里人自筹资金,自己排练,自己演唱的庄户剧团。该剧团持续演出近30年,其中演唱的《辕门斩子》、《墙头记》等剧目被邀请到外地演出。在1980年以前,演戏看戏是西峪河南村人过年过节时的主要活动。直到1986年,农村有了电视机,才不再演出。 西峪河南村于1976年通电,1992年立集,1998年通接有线电视,现在全村有二分之一以上农民安装了电话。迄今为止,全村有汽车个体运输户20佘户,有三分之一的农户拥有农用三轮车,有四分之一的农民有摩托车。几乎家家有自汲水井,有不少农户自己安装了自来水。 西峪河南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是朱效教,他于196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现在的中国科技大学),现在是陕西精密合金厂钢管厂的高级工程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位大学生是朱奎才,他是1984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 西峪河南村的人们求发展的意识强。近几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1985年建成河南村大桥后,新建从大桥至村西头的沿河大街300米。1998年,建桥头至村东南大堰380米。1999年修仲临路,建通天河北大堤2000多米,使得该村在通天河两岸两条齐整的大堤沿河对峙,并在1998、1999年、2002年各建造拦河坝一处,既保证了水源,又美化了村庄。 如今,西峪河南村正昂首阔步走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前列,仲临路旁的西峪河南村地带,一幢幢二层漂亮住宅拔地而起,这象征着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