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寨里镇 涝坡村

涝坡村介绍

涝坡村位于莱城西18公里、镇政府驻地约l公里。南隔嬴汶河与杨庄镇的冷家庄接壤,东与本镇大下村隔河相望,西与本镇大高庄村互为邻里,人口2329人,耕地2505亩,历史上生产生姜、大马,是寨里镇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村庄之一。 出莱城沿方寨路往西北约20公里,便来到了莱芜西北重镇——寨里,由寨里往南约一千米,就是涝坡村了。涝坡、涝坡,顾名思义,"就是涝洼地多、水多。莱芜两大河流之一的赢汶河流经涝坡时呈反“L"型环绕半个多村庄,河岸线长达两千多米。村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洼、且多荷塘,所以村碑载:村中多荷塘,故名涝坡。 据《莱芜县志》载,涝坡村民国以前归西乡辖下的大保管辖:民国初年仍为大下保;1948年以后属水北区;人民公社化后归寨里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公社改为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镇至今。 作为村庄,始建村无确切考证。一说在明以前便有张、孟二姓在此居住,被称为“实在户”。二说是明洪武年间建村。但根据村中排名前四姓的族谱来看,一说可能性较大,如今村0有10姓,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王、李、戴、高、张、徐、魏、盂、钟、韩。其前四姓中王姓迁来比较早,现在村中已是19世,李姓15世,戴姓13世,高姓12世,张、孟二姓虽然人口不多,但据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回忆,他们的祖茔当时在村中却具有相当的规模。 涝坡村地理位置虽然不靠路,不靠城,但也时有匪患。所以清咸丰年间,由村中富户牵头,修建了绕村围子墙。围子墙设东、西、南、北主大门四座,并辅以小便门若干。至今人们习惯上还称大东门、小东门等。四座主大门为城门楼式双层建筑,门楣上分别写有大门的称谓,东门谓之“寅宾”,取《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之句,意为这里是日出的地方,以贵宾之礼迎接日出,是大有希望的地方;西门谓之“瞻岱”,意为在这里可以看到泰山之雄伟;北门谓之“凤仪”,取自《书•益稷》“凤凰来仪”一词;南门谓之“汶阳”,意即汶水之阳。围子墙外是数米深的壕沟。每当夜幕降临,四门紧闭,更夫往来于村中巡逻打更,大有铜墙铁壁之势。 随着村庄的日益扩大,村民们的思路也逐渐开阔,村中经商的,耍手艺的等一应俱全。其中比较有规模的当属红炉。据老辈人讲,打铁业在涝坡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旧时主要以制造开山凿石工具和农业用具为主。兴盛时从业人员数十人。手工制造的开山锤、石錾子等远销泰安、新泰等地,声名远播百里之外。另外在19世纪中期,高加寅制作的走马灯也曾享誉一方。清末民初,经商与手工业更是发达。在当时交通尚不便利的情况下,人们主要是靠独轮车走南闯北,每到农闲时节,青壮劳力三五成队,推着大马、生姜等当地农产品,往返于安徽、江苏等地。其中村民戴晋德从南京贩酒,一直干到民国水北建区,首任区长王朝武家开了酒店(酿酒坊)。 涝坡村民风淳朴,乡民正义感强烈,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出现了戴金环、王丰柱等数位革命烈士。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涝坡修筑了炮楼等工事后,村中的地下党员积极配合县独立营行动,于1943年秋天,一举炸毁了该炮楼,消灭了盘踞在炮楼里的日伪分子。 解放以后,勤劳朴实的涝坡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涝坡村更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村民们秉承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多种经营,还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如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打井队,走乡串县,辐射方圆百余里,有时多达50多盘架子。一个行业的兴旺、相关产业也被带动,打井机制造与维修,水泥井管的制造等也都红红火火地干了起来。仅此一项,涝坡村每年便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村民们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前几年曾有这样一句民谣:“涝坡三大有,西瓜、草莓、藕。”当时每年的春天,300余个西瓜塑料大棚与草莓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白色的光芒,煞是喜人,草莓收获季节,除满足莱城市场外,还供应周边泰安、新泰等地的市场。 人杰地灵的涝坡村,历史上对教育就尤为重视。村西的大荷塘,作为村中的“公湾”,其收人大都用作了村中学堂的资费。截至清王朝灭亡,村中获得秀才、举人等功名者十数人。特别是民国初年,在观音庙右侧,设洋学堂一处,从外地聘请刘子仪先生授教,学生多时达3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当时的社会名流王子正力邀冯玉祥将军的高级幕僚张雪门先生来涝坡村隐居。张雪门先生是继范明枢之后武训小学的第二任校长。日本人占领济南后,张先后携其子女来到涝坡,居住在王子正家的竹子园内。在此期间,张雪门作“抗日三字经”以宣传抗日,并在竹子园内开堂授学,方圆几十里内的农家子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后经张雪门先生举荐继续深造并稍有成就者就有数人之多。1941年村中富户王朝武,王朝周兄弟举办的“武周女子学校”在当时方圆数十里之内也颇具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涝坡村的教育事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2年寨里完小迁至涝坡,1969年涝坡联中成立。1983年村里投资13万余元,建起高标准小学一处,当时山东省府马长贵副省长来此召开现场会并给予高度评价。由于村民们重视教育,自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已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走进了大中专校园。 涝坡村的公益事业这几年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村里先后投资建设了人口学校、文化大院、高标准幼儿园、以及村卫生所等公益设施,学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修,使其达到了地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如今的涝坡村,柏油街道与0九路相接,村内东西、南北两条主街道均为16米宽,街道两旁按新村规划建造的房屋鳞次栉比,使人有置身于小城镇的感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过去的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展望未来,2300名涝坡儿女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在2500亩涝坡大地上,以嬴汶河之水做墨,正在描画着更加美好的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涝坡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