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茶业口镇 董家峪村

董家峪村介绍

董家峪村位于莱城北40公里,茶业口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村东邻埠口村,北靠白杨村,西至温峪村,南接北腰关村,全村现有98户,266口人,土地246亩。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董家峪”。 据村碑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董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以姓氏,故名董家峪。现村中无一董姓,据老人们说,董姓人家在村里因人丁不旺而迁走,而从章丘一带迁来的几户李姓人家,反而繁盛起来,延续至今。 董家峪村,1941年前隶属莱芜县七区汇源乡;1941年5月,莱芜县实行三县分治,属莱北县抬头区;1950年隶属莱芜县第十一区(茶业区);1958年隶属茶业人民公社,后改称茶业办事处;1985年属腰关乡;2001年合乡并镇,属茶业口镇。 战争年代,董家峪村早期秘密党员和积极分子10多人,参加了1938年11月在埠口村成立的抗日自卫团。1939年6月至1940年12月,与埠口村、龙堂村建有联合党支部。1940年12月董家峪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李方明。 1941年9月,敌万余对茶业区、抬头区“扫荡”,杀害村民-文,因其子李方建时任抬头区区长,也是在这个时候,村南山沟里,八路军一小分队十几人与敌遭遇,展开激战竟日,小分队全部壮烈牺牲。 村西北,地形隐蔽,鲁中兵工厂的一部分,曾在此驻扎一年余,制造0弹药。 因村里群众基础好,地处深山沟,泰山军分区建有学校一所,学生20多人,大多是八路军干部子女,时间大体是1940-1943年间,称抗日高小,现在三间南屋的教室,保存完好。 1944年春,莱芜县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大规模的参军运动,董家峪村在民兵队长李方贵带领下,有8名青年积极响应,走向抗日前线。这在村小人少的董家峪村是件大事,曾受到当时莱北县委的表扬。 建国后,村里进行大规模的荒山绿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64年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大量种植松树槐树。到今天,95%以上的荒山面积得以绿化。无论什么季节,放眼山村四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 村中有季节河,把村子分成东、西两部分。1965年村里建起两座石拱桥,把村东、村西连在了一起。 董家峪水库,址在村西北山腰,1966年春动工,1967年12月完工。土石坝堤,容水30万立方米。现村民承包,坝堤栽满了棉槐,库水粼粼,四周树木茂密。使水库就像一湾湖水,湖光山色,异常美丽。 董家峪村扬水站,1976年建成。1987年重修,扬水站渡槽高50多米,水渠全长千米,扬水站使全村大部分土地成了水浇地。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发展经济树木,产业结构调整,村民经商、打工,生活越来越好。 现今,董家峪村民大都经商,农活反成了副业。在茶业口、腰关、峪门集市上,买卖人最多的是董家峪村的村民。 村里95%的户拥有机动车辆,2001年成为电话村。 董家峪村1974年建成完全小学,校长李方坤;1983年重建,校长李山平。1993年合并到埠口小学。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里共考取了大中专学生20多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董家峪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