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茶业村介绍
上茶业村位于莱城北46公里、东南距茶业口镇政府5公里处。耕地938亩,372户,1156口人。 据《郭氏谱》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章丘郭姓迁此,早有人居,因村北有山名茶芽(欲名茶叶山),冠以姓氏,曾名郭茶芽。后改称上茶业。村中有郭、贾、朱、杨、刘、周、于7姓,郭姓居多。 据《茶业史志》记载,抗日战争初期,上茶业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雪野区)管辖;1942年6月上茶业村划归淄川县新六区;1964年2月划归莱芜县;1951年3月上茶业村隶属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属茶业区管辖;1959年3月上茶业归茶业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3月茶业人民公社改称茶业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并乡,茶业办事处分为腰关乡、茶业口乡,上茶业划归茶业口乡;2001年,成立茶业口镇,上茶业村隶属茶业口镇。 上茶业村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期间,茶业地区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茶业人民在0的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业绩。1944年1月23日,东榆林日伪军200余人,利用我民众忙于过春节之际,偷袭到茶叶峪,大肆进行烧杀抢掠,茶业民兵闻讯后,立即出动迎敌。吉山、法山、白杨的民兵积极配合,他们分路包剿,击毙敌人十余名,使敌人仓皇溃退。 1944年春,我部队攻打胡山据点,茶业联防民兵负责牵制阎马峪外出增援的敌人,他们在阎马峪敌人据点周围布下地雷阵,然后进行政治攻势,打枪、喊话,吓得敌人未敢出动。拂晓前,我军顺利地全歼了胡山据点之敌。战后,在章丘县朱官泉村召开了庆功大会,泰山军分区司令廖容标表扬了我联防民兵。 同年11月,日军及汉0高松坡匪部欲破坏设在珍峪庄的我军被服厂。我方得到情报后,茶业联防民兵和群众立即协助被服厂转移。待敌人包围村庄后,上茶业村民兵立即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仓皇逃跑,致使被服厂未来得及撤退的三名同志得以脱险。这次战斗,使我军被服厂及工作人员均未受损。该村民兵得到了上级的嘉奖。 在解放战争期间,上茶业村人民积极上前线,抬担架,运给养,为莱芜战役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茶业的优秀儿女,为共和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后,勤劳智慧的上茶业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向贫困挑战,开始了治山、治水、治路的斗争。 村南边是仲临公路,与村庄隔河相望,虽然近在咫尺,但村内与公路之间道路高低不平,崎岖难走,极为不便。1975年,全体村民首先修建了外出的第一座跨河大桥。当时人们积极踊跃,肩挑背扛,干得热火朝天,奋战了3个月,终于在村西建起了长加米、宽8米的上茶业石拱桥,接着村民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又修了第二座石拱桥。从而连通了公路,终于打开了与外村相通的大门。以后,为了上山生产方便,上茶业村党支部村委会又组织村民修建环山路。现在,村内村外,山上山下,拖拉机、三轮车畅通无阻,为上茶业村人发家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上茶业村人的第二个大战役是改变农业生产的条件。从1970年开始,历经三年联村建成了堤高20多米、储水300多万立方米的大水坝——阁老坝。修建了长达6000多米,宽、深各1.2米的水渠一条,水渠横跨三个村庄,全部用方石砌成,到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水渠蜿蜒起伏,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给上茶业村的农作物连年丰收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先前收三四斗的山岭薄地,如今变成了稳产高产良田,有的亩产小麦竟达千余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于部贾长庭同志,在一次施工中不幸以身殉职。上茶业村人为改变家乡穷山恶水的面貌,流了汗,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俗话说靠山吃山,上茶业村为发展山区经济,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二是发展多种经营,使上茶业村的经济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人们在地头堰边,山空石缝栽上了生长力特别强的花椒树。如今,全村人平均收干椒皮100多斤。2001年,椒皮价格到了20元一斤,花椒树真正成了农民的摇钱树。村民贾西桐,承包了一片青石山,他用两年的时间把石缝中的土抠出来,整成一块块平整的小地,栽上了花椒树。如今,他们夫妻两人,一年就摘椒皮500多斤。于仁义、于成连承包了一条山沟,仅核桃、栗子、柿子树,年收入就近万元。 利用青石资源,开办厂矿,也是村民多种经营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村民郭光满,建起了石料厂、预制厂;贾长新建起了石灰窑;郭前才、贾长井等开采铁矿石。这些人都率先走上了小康之路。 经济发展了,日子红火了,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有彩电。买进了200多辆摩托车,147家安装了电话,上茶业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上茶业村一贯重视教育,舍得投资,其校舍是上茶业村最好的建筑物。学校校风正,学生学风浓,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先后有20多人被高校录取,其中,郭前建,在2001年考取了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他们为富起来的上茶业村人增添了光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