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山东 莱芜 钢城区 里辛街道 茶峪子村

茶峪子村介绍

茶峪子村位于莱城东南21公里处。茶峪子村南临艾山办事处张庄村,北傍里辛镇南朱家庄村,西靠艾山办事处陶家岭村,东连黄庄镇马家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335户,人口1346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90亩,山岭地450亩,人多地少。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236年),有刘氏由-迁来建村,沿称虎茶峪。因此地盛产茶叶,且有一偌大百年茶树,茶质尚好,被列为贡品。年复一年,宫廷官宦往来频繁,迫使村民纳贡赋税,负担甚重。有一刘氏家丁,用滚开之水将百年茶树烫死,却招来灭门之祸,诛连九族,刘氏家族纷纷逃离。有的逃往该村西南方向六华里外的青石岭上定居,建村取名为“逃家岭”,后演变为陶家岭。有的逃往马泉一带的村庄定居,其它姓氏怕受诛连,也南迁2里定居(即现址),易名为茶峪子村,其姓氏有尚、陈、张、王、李、戴、周。 清末民初,全县划为十区,茶峪子村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1944年7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茶峪村属颜庄区管辖;1958年3月撤区并乡,茶峪村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隶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茶峪属颜庄人民公社;1985年10月撤处并乡,茶峪村属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乡改为里辛镇,茶峪村属里辛镇管辖至今。 茶峪子村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较多,有石匠、泥瓦匠、木匠、铁匠、纺织匠、皮匠等,其中以泥瓦匠和木匠最为有名。 茶峪村人崇尚文明、安居乐业,建村后就集资做公益事业。村中的义会桥、青石碾,远近闻名(因碑已毁,据说建于1019年前后,当时村中人口不足百人)。茶峪的七圣堂,也吸引众多善男信女来进香。 茶峪子村人爱好和平,为保家卫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1932年前后,土匪侵扰严重,为抵御匪患,村民陈法业等人参加红旗会这一民间组织。1932年春,在银山山前与土匪搏斗,陈法业因腿部中弹被活抓,土匪挖其双眼后,又用乱刀捅死,最后用火焚尸,当时莱芜县曾授锦旗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峪村有13人踊跃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又有8人奔赴前线,这21人中,有6人为国捐躯,有6人落得终生残疾。抗美援朝时,有3位好汉雄纠纠气昂昂渡过鸭绿江。自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村里每年都有人参军,其中最多的一年一次5人参军。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茶峪人也步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5年秋入初级社,1956年春入高级社。从建国初到70年代,由于村里土地少,土质差,耕种技术落后,再加上旱、涝、虫灾,茶峪村仍十分贫穷,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曾有7年娶不进一个媳妇的一段时间。当时,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植桑养蚕和种植花椒,那时,村里的所有田埂地堰都植有桑树或花椒树。村西丘岭.由于植桑树多,故此得名“桑树岭”。1970年1月,遵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莱钢开始建厂。这给茶峪村带来了新的生机,1973年茶峪村告别了煤油灯,全部用上了电灯。1974年,村里成立了副业组,有白铁组、红炉组、装卸队、土方队,这些成了村内经济的顶梁柱。村里实行以工促农的办法,1970年至1976年,依靠本村实力,先后投资6万余元,上万个劳动日,发扬愚公精神,披星戴月战严寒,开山造地50多亩,移河造田100多亩,打大口井5眼,铺设管道1000余米,使村里的300多亩旱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茶峪人也由每年吃国家统销粮8万余斤,变成了自给自足的村庄,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1975年冬,村里决定刨掉一部分老桑树和花椒树,在村东的岭上栽上了引进的红富士苹果,1987年进入盛果期,这时的红富士苹果价格达到每公斤5.6元,承包果园的农户着实发了财,每户纯收入达4万元。为了大力发展种植业.1984年,全村劳力齐上阵,在茶峪土地上全面开花,苦战一个冬夏,挖树穴50000多个。由于当时规模大,泗水县曾组团到此参观学习。 民以食为天。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修了长约7公里的环山路。1988年投资万元修水渠600多米,2000年投资5万元,修建一处高位水池,并购置了成套的浇灌设备。 茶峪子村人重视教育,1958年成立不完全小学,时任教师张汝生,当时学生23名,后逐渐发展为完全小学。1974年,村里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盖土坯结构的瓦房10间,学生走出了牛棚,课桌由原来的土坯换成了水泥板。1980年又盖砖石结构瓦房8间,开始办起育红班。1986年响应当时提出的“彻底改造黑屋子、土台子”的号召,校址新迁,住进一门七窗的教室,并购置了新课桌凳。1993年,为实现两级达标,投资50万元,建一座拥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少先队活动室、高标准教学楼一座,并安装了风扇和取暖设备。至此,茶峪小学两基达标。1995年茶峪小学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1996年投资5万余元为学校上了10台微机。1994年村投资5万元建新幼儿园,2000年,评为市级规范化幼儿园。从1986年至1999年,村里对所任教师实行奖励政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大提高,茶峪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前茅。1999年,村里投资6万元,买车专门接送到里辛一中、颜庄四中上学的学生。村委规定,对考取大专的学生奖励1000元。巨大投入换来丰硕成果,自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内48名学生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其中有2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1名到美国读博士学位。 解放前到建国初期,茶峪村缺医少药。1961年8月,复员军人尚庆祥为茶峪人解决了这一难题。1970年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当时有一民谣:“头痛发烧,阿司匹林一包,吃了不好再来包。”2000年茶峪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2001年村里建卫生室3间,并购置床铺和医疗设备。 茶峪村地质特殊,自古以来就有两大难,一是吃水难,二是行路难。为解决这两难题,2000年村里发动村民出义务工,村内购买材料,打大口机井一眼,用来解决吃水难题。同年,村里投资,企业、个人捐资共计60余万元,分三期将村内1341米路全都用水泥硬化。为了不忘记这些出资的单位、个人,村里修了利民路,纪念碑上面篆刻着单位、个人的名字。 1980年前,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1980年电视机才落户茶峪村。为了丰富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93年动工安装闭路电视,1998年与莱钢闭路接通,满足了群众需要。2002年,成为电话村。 自1973年用电以来,村里一直用莱钢电,电费高。2001年村里借农电整网之际,与莱芜供电局联系,出工改换线路,同年5月,全部用上了农电,为村民减轻了负担。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茶峪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为使村里的老人有个玩耍游乐的场所,2001年,村里投资10万元,盖老年活动室5间,并配了VCD音箱,电视机、饮水机、象棋、扑克等,周一到周五,老年人都能到此尽情玩乐。村里还派专人为老年人服务,使村里的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茶峪村工副业蓬勃兴起,茶峪子村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个村原只有一处固定资产8万元的集体企业,1987年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村里坚持将企业扩大再生产,做到每年都上新项目。2001年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1986年村建筑公司成立,年产值达100万元。1990村铸造厂正式投产,年产值300万元,现已成为村里的龙头企业。1994年投资40万元建加油站。同年,茶峪村运输队成立,在运输队的带动下,个体运输迅速发展,现在已发展到大货车12辆,小面包车11辆,农柴14辆,三轮出租车16辆。1994年投资100万元的国都宾馆峻工。2000年,一座四层六单元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同年5月商品楼动工,10月峻工。这极大地促进了个体企业的发展,在新兴路茶峪段,楼房整齐高耸,形成了一条新兴机械加工厂商业街。胜达机械工程公司,兴业安装工程公司,机械工程公司相继成立,运输业、修理业、服务饮食业、养殖、种植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营户达140多户,1997年被评为莱芜市百强村。 茶峪人富了,2001年人均收入达3600元,家用电器已不再是热门话题,别墅小轿车成为时尚,2002年个人小轿车已有6辆。但茶峪人从来不是那种只顾小家,忘了大家的人。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60年先后派人参加雪野、乔店、葫芦山等大型水库的修建;1978年治黄工程上留下了茶峪16人的汗水;颜庄公社组织的农业学大寨会战工地上,也有茶峪人的足迹;里辛镇搞的农田基本建设,茶峪村出资出力。2001年村出资2000元,水泥10吨,为双口峪村加固扬水站。 茶峪村人将与时俱进,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茶峪子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