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村介绍
北泉村位于莱芜城东25公里处,东南与沂源接壤,北与裴家庄村相邻。西与西泉村连接。莱马公路横贯村北,著名的大汶河起源于此,村西北瓦古山,东南睡虎山,两山对峙。山上绿树繁茂。遮天蔽日,山下泉水喷涌而泻,日夜不息,绕村西去,流入汶河。北泉村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北泉村,全村100户人家,312口人。耕地面积240亩,山多地少。 据《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田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因村西北有泉,曾名西北泉。 康熙年间,该村隶属莱芜县铁车保;1912年保改区后,又属五区:1941年划为莱东县;1945年恢复莱芜原县建制,重属莱芜县;1946年属第八区;1958年撤区划乡,属铁车乡;同年10月隶属辛庄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属铁车乡;2000年12月合并乡镇属辛庄镇。 北泉村现有八姓:张、王、李、刘、冯、时、庞、卢。张、冯两姓人口居多。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该村的位置可以说是这一带的交通要道。由蒙阴北上,或由泰安东去,都要经过此地。早年商旅走的青石板路,现也保存完整。在早年,北泉村还不到100口人的时候,饭铺、客栈就有7家之多: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特别一到大马上市季节,东去贩麻的麻商,肩挑驴驮,成群结队。一到晚上,各客栈内顾客盈门。店房容纳不下,许多人干脆睡于大街小巷。场院内纳凉的客商通宵达旦的啦呱说话。战争年代,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老人送子参军,妻子送郎上前线,男人背上干粮推上小车踊跃支前,女人在家碾米、织布、做军鞋;同全国人民一样,军民打成一片,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强盗,打倒了-反动派,建立了人民政权,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 在早年,北泉村没有文艺团体,只有闹元宵、玩十五的传说。春节一过,人们开始忙活筹备,主要节目有:跑竹马、踩高翘、玩花船等。后来,村中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并排练了现代戏《白毛女》、《红嫂》、《红灯记》等,到各村巡回演出,获得好评。 北泉村是文明之地,风景好,人也好。许多年来,全村没有出现一起打架斗殴事件;邻里间和睦相处,秩序一贯良好,干群关系十分融洽。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泉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热火朝天地搞生产,先建互助组,再成立初级社,然后又办成高级社。到1958年前,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三年自然灾害,北泉村人咬住牙挺了过来,没有出现要饭现象。在以后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该村干部社员一天三顿饭吃在坡里。搬动土石方27000多方,垒石堰4000多米,整平土地150多亩。1972年,在辛庄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千军万马齐上阵,历时一年半,打成了容纳300多万方的裴家庄水库。北泉村成了主灌区,灌溉面积占良田面积的80%以上,受益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从此北泉村粮食产量有了大的跨越,小麦分配由以前的人年均50斤一下增加到300多斤,北泉村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北泉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水平有了更大的改变和提高。1986年在市工商局的扶持下,营造果园20亩。1988年村里投资2万多元修大桥一座,桥长35米,高约7米。同年秋在东坡修水池一个,容水近百方。1990年夏打深井一眼,深270米。1995年在市公路局的直接帮助下,硬化了长达1500米的乡土路,并用上了自来水。到20世纪90年代,全村每年出售苹果20多万斤,另外各种瓜类、药材收入也很可观。至此,村民收入由原来的年人均400多元一下提升到了3000元左右。2001年该村成了铁车乡电话村之一,电话普及率达80%。2001年,村里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茧业,养蚕户占一半以上,植桑养蚕,提高了效益。 现在,北泉村正在新的起点上加快经济步伐,大力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产业,更新更美的北泉村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还有4个地名与北泉村同名:山东青岛即墨市南泉镇北泉村湖北黄石市大冶市还地桥镇北泉村四川成都彭州市三界镇北泉村山西长治沁县南泉乡北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