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村介绍
文路村 文路村位于东凤镇北部,东与博士村接壤,西与文路张村毗邻,南邻礼阳郑村、诗阳村,北近东凤一村、东凤二村、东三凤村,距镇政府约一公里。据2013年统计,全村共有228户,人口1000多人,耕地面积183亩,池塘11亩。 该村主姓卓(其中2户姓程)。始祖卓西陵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诸林乡义井巷人,明朝洪武后期(公元1378年)移居来此创乡。乡名先为云路,俗称横路,清中改称文路,意为斯文,文雅之乡。文路村向来属南桂都——东凤镇。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中桂乡所辖,1940年日伪时属南桂区东凤联乡;1946年与礼阳李村、文路张村合为南桂乡第十三保。解放后与诗阳村合建文阳乡,1956年并入礼阳乡,公社化后与诗阳村、文路张村合为文阳大队;1963年诗阳村拆开,与文路张村合为文路大队;1973年拆开,自建文路大队;1987年改为文路村民委员会;1991年改设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又改设村委会,属革命老区村。 加工牛筋是文路村的传统手工业,产品驰名,注册商标《金杯牌》。自始祖创村时,经过加工,制成大小各式有弹性的牛筋线,是弹棉花用和制作羽毛球拍的材料。解放前由各家各户独自加工,远销广州、福建省等地,数量不多,1921年后,有十余户以家庭手工业形式经营,以“联成公司”店号向外销售。1952年,大队成立文路牛筋厂,从小到大,逐渐经营,至1985年厂内专职工人达到120人,带动厂外工人180多人,年营业额达60多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是该村经济的一项主要收入。后来由于传统手工业加工成本高,逐渐被其它产品取代,牛筋线已成滞销产品,2006年牛筋厂停产关闭。 该村一向重视教育。清朝至民国初期,于大宗祠内办兴学堂,供子弟入学,民国二十年命名日新小学,开办初小二个复式班,每年入学三、四十人,读高小则需到礼阳郑、昆江、东凤等乡寄读。解放后逐步发展成完全小学。1965年至1975年实行小学免费入学和奖学金制度。1992年成立文路卓氏福利基金会,实行奖学奖教制度,即考上重点高中每生奖学金60元,中专每生奖学金200元,大专每生奖学金200元。1996年由台湾宗亲、旅叻侨胞捐资40万元兴建一幢二层教学楼,占地面积六亩地,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有教室8间,教师宿舍3间,办公厅1间,大大改善了办学环境。 同时,村也注重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于2011年发动宗亲、侨亲、乡亲捐资50多万元,铺筑乡里面前水泥灰埕面并建造殡仪厅一座。乡里面前灰埕于2012年3月竣工,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乡亲捐资20多万元的陵园第一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五月底前交付使用。 该村出国谋生的人较多,他们分别侨居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美国、厄瓜多尔等国,海外侨胞不忘桑梓,热心家乡福利事业,先后捐资120多万元,重修大宗祠、兴建新校舍、修筑水泥村道,筑建乡里面前灰埕,改善了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