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广东 潮州市 潮安区 江东镇 下水头村

下水头村介绍

下水头村 下水头村蔡氏原从浙江迁福建莆田,再迁澄海渔洲。先辈蔡兰轩于明隆庆年间(隆庆元年为公元1567年)从渔洲来此创村。村有李厝李姓,其先辈在此定居至今。建国后,又有林姓由潮城移来落户。和睦相处,互衷共济。 村北部与上水头村相邻,南与钟厝、柚杭、柚园接壤,东、西两面倚堤围临韩江。隔江与潮州市区和枫溪区相望。村名因居于上水头之下而得名。属潮安县江东镇,距镇政府6公里。 全村现有324户,人口1457人,其中男性690人,女性767人(计李姓59人,林姓9人)。现有耕地面积约260亩。因地域居江东之北部,地势高,土地平坦。属沙壤土,土质疏松,经过不断改良,兴修水利,筑渠沟,引灌溉,排涝积水顺利而成良田沃土。宜种植麻豆、麻竹、甘蔗及杂果、龙眼、香蕉、木仔和瓜、菜、豆、青蒜、芹菜等作物。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品种齐全,以盛产芥菜、白茄出名,收入较多。 下水头村是典型的以农业和家庭副业为主的村庄,没有村办的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厂。只有个体的民营企业多家,从事经营服装、洗熨、机绞、机绣等和手工艺品服务型的来料加工业。全村在外做生意的有几十户,另外,又有约300多名精壮劳力,常年在省内大、中城市打工或做家庭经营的小生意。由于继承先人勤劳刻苦的精神、和睦友恭,男勤耕、女勤织,近几年,百业发展较快,总体效益还算不错。 全村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向来重视教育,科举成名,人才荟萃。昔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元年为公元1736年)乡贤蔡新孝教太子识字有功,皇上赐“科举世界”灯笼一对,官居太子太傅,建造“蔡氏家庙”。蔡美庵(官名蔡和贵)于乾隆22年丁丑科中进士。奉直大夫蔡启赐,奉政大夫蔡成统均于清光绪年间(光绪元年为公元1875年)官居七品(注:按清制,官阶或品级有错)。自晚清至民国初期,乡中开办夜校,建“和衷学校”发展教育事业,重金聘请高名教师任教。根据记载,至今有110余年,因办学出色,毗邻乡民闻名纷纷送子弟前来求学。抗战胜利后,曾向潮安县教育机关备案,批准命名为“潮安江东乡第五中心小学”。其时上水头、钟厝、柚杭、柚园、葛外等村学童均入中心小学读书。元巷、村头等保校初级学生需深造的,也进“中心小学”读至小学毕业。由于教师质量高,学生好学,结果培养出一大批大学生,单下水头考上大学的有几十人。解放后,江东乡第五中心小学改名为“水头学校”,再改为“下水头学校”。历届村政领导对教育都很重视,经多次重修校舍,学校现时已建成一所适应现代教学的场所。近几年来由于领导有方,学校师生和衷共济,以人为本,教书育人,重视小学素质教育,加强办学特色,努力培养现代各类人才。使学校越办越出色,近年来,本村弟子在小考、中考、高考中均能取得好成绩,出现桃李满天下。 “兴学育才,饮水思源”这正是下水头村民的写照。知名贤达侨亲李汉强先生,捐款70万元建设江东华侨中学,侨亲蔡其逢先生捐款30万元修建下水头学校……一大批海外热爱桑梓的先生和女士们争为家乡做贡献。 现在村干部仍切实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而努力。

下水头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