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蒙村介绍
“建并撤”前是原尚重镇红星村,后改为宰蒙村,镇政府驻地。“建并撤”后是新建制的尚重镇宰蒙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9.61亩,其中稻田面积858.61亩,旱地面积91亩。村驻地宰虎寨,海拔630米,辖宰蒙、宰迫、宰虎、高独、岑脚五个自然寨,有12个村民组,369户,1721人。有侗、苗、汉、水等民族。有杨、吴、田、姜、龙、周、刘、阳、熊、王、黄、冯等姓氏。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玉米、小麦、大豆、红薯、洋芋。林业主产杉木、兼有樟木、楠木、梓木、杂木等。土特产有木姜油、桐油子、天麻、香菇木耳、辣椒等。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7元。 宰蒙村祖先落拓此地的年代久远,由于祖先无文化,缺文字记载,据古墓碑文考证,大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时处皇清后期,叛贼四起,战乱连绵,人民无法安居,流离失所,几进几出,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村以吴姓为老户,杨姓为新户,其它杂姓均系后陆续迁徙而来。 全村依山傍水,坐东向西。村前一条公路直上到小务弄。公路外侧均为田坝,有一条长约1000米宽约3米的防洪堤大埂,呈半月形环绕村前。尚重河沿大埂外从北向南流逝,蜿蜒萦绕,直输都柳江。溪流两岸为农田,极大部分农田均在村背,层层梯田环绕山腰,直达界顶。 宰蒙村依水而居,尚重河绕村而过,村与镇政府隔河相望。民居均为木质吊脚楼,吊脚楼盖木皮或青瓦遮雨,村内街道和巷道均为水泥硬化,村内建有鼓楼三座,凉亭两座。村内民居从元代至今无数次翻修,已找不到明代以前的建筑踪影,目前仅存有明末清初的建筑三处,其中杨家老屋历史最长,系太平天国时期所建。宰蒙新村是镇政府规划的具有侗族风格的民族新村,新村民居全部为花格木质吊脚楼,新村已成为宰蒙村的一道靓丽的民族民居风景线。全村人民为复兴民族文化,加紧兴修楼台亭阁,以展现侗乡风情。他们先后兴建古楼三座,凉亭二座,老年活动中心楼房一幢,封闭式楼房覆盖水井一口,兴修数千米寨巷水泥路面。以上除群众投工投劳,献工献料外,还共投资人民币4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以前人畜共屋,厕所当道,造成人畜粪便熏蒸,臭气难闻的局面。现在进村,周围一片清新,环境幽雅,舒爽而宜人。 村寨的居住环境异常奇特。全村形成三个自然村寨而又互相连接。三寨分别命名为宰虎、宰迫、宰蒙。村前有三个自然形成的包脑,均相对距离约100米左右并列峙立。中脑顶上建有小学教学楼一幢,其余两脑无住户。包脑下周围均有民房住户。宰蒙、宰虎各有一冲,相对斜上100米处有坳横亘,宽约50米,有农田,人家住户,有路相通,成卵圆形围住中脑。村后有山,均有蓄禁完好的风景林,即“风水”木。蓊葱荫翳,莽莽苍苍,真是风景别致,景色宜人。然更为奇特的是尚重民族中学体育场外侧,有先辈遗留的名贵千年古杉,相对距离50米,高约30米,粗围3米。两株古树与校景楼房交相辉映,极为壮观。 全村上有高周、宰蒙鼓楼,旁竖碑文石雕;中有宰迫鼓楼、老年活动室,楼房覆盖封闭式水井;下有宰迫、宰虎两座凉亭映衬与村寨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浑然融为一体,更展现出全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风情。 全村人民沿袭着0世世代代吃牯藏的遗风,七年一届牯,放水牛打架、祭社稷坛、吹芦笙、踩歌堂等娱乐活动。他们在开展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全寨入口处打“表”禁止外人入寨。如谁故意冒犯,将祭祀所花费用全盘承担,重头再来。当天,全寨禁火灭烟,请来祭神师傅,并由祭神师确定方位游走路线。师傅在前领路,牯藏头长者当先手执大刀、青草,老年穿寿衣,男12或24人,青年男女各3人。他们敲锣打鼓,慢慢踱步到社稷坛前,摆好祭祀礼品,由师傅施法念咒,其内容大意为:为全寨人民消灾解厄,免除祸殃,永保平安。待礼仪完毕之后,由师傅按游走路线返回歌堂。此时,全寨方准发火冒烟。其牯藏活动时间为5至7天方散。 习俗为:凡每逢一年的“破薪节”、“六月六”、“七月初一”都邀请四方亲朋好友光临,欢聚一堂,以传统吃“牛瘪”和宰杀禽畜作为招待贵宾的席上珍餐。 侗族不设神龛(即神台)不管是娶亲嫁女,所有祭祀品就摆在火炉台上,由师傅施法供奉0。凡是送亲的或娶亲客,时兴打花脸“红印”,进屋三杯酒,出门酒一盅。打发嫁妆,领物人也得先干酒一杯,这表示娱乐、义气和吉祥如意。 侗族的丧葬与汉族不同。凡老人去世,全堂主客一律吃斋,待亡人上山入土后,方能开斋吃荤。亡人在入土后的十一天,全部亲戚和家族又集中到孝家,到亡人墓地祭扫一次。 宰蒙村为镇政府驻地所辖,它既是尚重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旅游开发的名胜景点。随着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给宰蒙村的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它十五层独柱八角的雄伟鼓楼横空于尚,更增添了侗乡人民的高昂气慨。深信,为期不远,宰蒙村前景一片辉煌。美好的未来,正期待着宰蒙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去开拓、创造,它将会成为尚重镇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光芒四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