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贵州 黔东南州 黎平县 坝寨乡 高西村

高西村介绍

高西村位于坝寨乡境内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共281户,1294人。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高西村东与高场村接壤,西与孟彦镇罗溪村交界,南与器寨村毗邻,北与孟彦镇宰官村相连。海拔为815米。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10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541,北纬26°151。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 民国元年,高西村是兴安保辖地(兴安保驻地器寨)。 1931年,茅贡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十二个乡,其中器寨设为兴安乡,辖高西村。 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高西村划归路团。 1953年,恢复器寨乡,高西村转划归器寨乡。 1956年,器寨乡辖永光社(高西、高兴)、常明社(高场)、光明社(器寨)、红光社(蝉寨)。 1958年,撤区并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辖高西村,同年乘风、破浪公社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次年乘风人民公社更名为茅贡公社,下设七个生产管理工区,器寨工区辖高西村。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高西村属坝寨公社管辖。 1963年,茅贡区增设三个公社,高西村属器寨公社辖地。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高西村民委仍属器寨乡管辖。1992年2月撤区并乡,器寨乡并入坝寨乡,高西村同时划归坝寨乡。 高西村辖11个村民小组,居住两个自然寨,即:高西、洋寨。全村都是侗族,有石、杨、吴三姓,其中石杨二姓人口最多,吴姓个别。265户、1263人。耕地734.9亩,其中稻田695.34亩,土39.56亩,人均耕地0.58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红薯、豆类作物。81年前已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将冷、阴、烂、锈改造成良田沃土,但由于品种只限于种常规品种,亩产只在600—700斤徘徊。从82年后,全面推广杂稻种植,亩产可达1000—1100多斤。较81年前翻一番,不但解决温饱,除上交国家农业税外,50%户尚有余粮,农业特产品有“香米”。 林业主产杉、松、杂木林等,97年前砍伐量较多(群众经济来源之一),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以后,目前境内杉、松、杂木等储藏量丰富,森林覆盖率60%。林业特产有“松脂”、“茯苓”。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也同步进行。坝尚公路从寨中穿过,交通便利,88修建寨前石拱桥并加建木质风雨桥一座。91年建成人饮工程一处,供全村饮水。95年接国家电网,全寨亮灯。97年完成部分主街道水泥硬化,98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修建村办公楼,2002年完成主街道水泥硬化。2003年完成村寨防火拆迁工作。2004年由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投资13万元建9间3层7教室一栋砖混教学楼。目前全村村容寨貌整洁,交通便利,通讯良好,饮水方便的文明的村寨。 经济发展随着党在农村优惠政策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从乡镇市场迅速发展以后,拓宽各种农副产品销路,提升了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积极性。转变了过去赖以木材销售取得收入观念。92年前全村只有经商户3户、运输业2户、加工业2户、建筑业5户,平时靠卖米及各养殖取得部分收入,人均年收入仅92元。现在从事商业26户、运输业21户、加工业15户、建筑业49户、饮食业4户、外出打工人员年均400余人,此外,群众开展松脂、茯苓、反季节蔬菜等生产项目。引进优良畜种扩大家庭养殖等都是致富好的门路。2010年统计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也相应发展。高西历年开办一所完全小学,现有6个班级,高兴村小2006年并入高西小学。校舍2004年由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投资13万元建成九间三层教室砖混教学楼,彻底解决常期使用已破烂木质教学楼,完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现在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卫生方面,村级建有卫生室,医务人员1人,接生员1人,完全能满足全村一般小病救治,而且常年协助乡卫生院开展防疫工作。使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人文景观:忠厚、善良、热情、好客是高西人的传统美德,“唱堂歌”、“情歌”、“拦路歌”、“笑歌”、“吹芦笙”、“斗牛”、“勿耶”、“唱戏”是酷爱的娱乐活动,隆重节日有过年、六月六。 高西烈士亭位于坝寨乡高西村杨寨寨脚。1950年1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186师557团二营四连为解放茅贡,在高西战斗中有五位解放军战士光荣牺牲,为纪念烈士,1967年请匠勒石立碑。1984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加固加高,更换石碑,重刻碑文。 古代兵器,明末清初,高西村杨寨有一武士,杨姓,名虽劳虽黎(侗名)武艺高强,生卒年不祥,遗下铸铁盔甲一具,重40多公斤,两臂铁制鳞片似瓦片,另有弓箭一弩,长约5米。1967年,盔甲、弓箭一起送至黔东南州后转至贵州省博物馆。 还有3个地名与高西村同名:山东淄博张店区沣水镇高西村山东淄博张店区房镇镇高西村上海浦东新区高行镇高西村

高西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