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湖北 恩施州

恩施州介绍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全州辖恩施市、利川市及鹤峰县、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共八个县市。总面积23961平方公里。共有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州境东邻本省宜昌地区,南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西南连四川黔江、万县地区,北接神龙架林区。州境地处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间的隆起部,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全境绝大部分是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恩施市历史悠久,隋为施州,唐为清化郡,清为施南府,民国为鄂西行政区,抗日战争时期为湖北省会,现为恩施自治州首府。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9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各种寺、庙和古城遗址保存完整。 恩施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这里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地形奇异复杂、地貌千姿百态、崇山峻岭、层峦叠障、峭壁悬崖、瀑布飞泻、溪河幽深、溶洞密布、花开万山、云销高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恩施风光无限,雄奇壮观。现可开发的自然景观有铜盆水生态旅游公园、该公园占地11263亩,森林面积10263亩,森林覆盖率占94%,海拔高度1100米,这里空气清新、满目青绿,四季迷人是难得的旅游胜地。清江漂流旅游,一路明滩暗礁、险滩多处,每个滩位落差高达2米到4米,美丽原始的自然景观,清清的河水,幽深的河谷会令你留连忘返。喀斯特地貌影响形成的许多造型殊异的溶洞,龙麟宫就是其中的一座,龙麟宫洞口瀑布如白练飞泻雾水如珠,洞内钟乳石珍稀奇特,龙王金冠,定海神针,千年人参等不胜枚举。 州内植被资源丰富,是湖北省木材主产区之一,历史上曾有“鄂西林海”之称。有树种千余个,其中有被称为树木“活化石”的水杉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 全州土特产品种多,品质优良,大宗产品中有名冠全球的“坝漆”,有驰名中外的“金丝桐油”、“鄂西宜红茶”、“板桥党参”、“鹤峰葛仙米”、“富硒茶”等。烤烟、白肋烟量多质好。 州境岩溶发育典型,形成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光怪陆离的溶洞数以千记,利川城郊的腾龙洞之大之奇为举世罕见,以开发的仅有咸丰的黄金洞、恩施的出水洞、宣恩的双龙洞、建始的石通洞等,绝大多数尚处“养在深闺人未识”之中。全州山奇水秀,旅游开发刚起步,神龙溪漂流、格子河石林,已赢得众多海内外旅游者的赞誉。待鄂西民族风俗旅游线建成,全州雄奇险秀幽的胜境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将展现于世界。 本州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民族,以其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有民族三原色的婚嫁时的哭嫁,有“陪十弟兄”、“十姊妹”,喜中有悲,以“十哭”来表达姑娘与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人马上要分开的依念之情;土家人在去世时也跳撒尔嗬,他们认为人死是升天,表现出悲中有喜;土家人在丰收或愉快时会轻松的跳起摆手舞,有时还堆起木柴点燃篝火跳上几天几夜,还有莲香、肉莲香、打烘火、跳红灯、跳耍耍、演罗戏、打围鼓等,无不展示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县 巴东县 宣恩县 咸丰县 来凤县 鹤峰县 以下地名与恩施州面积相当: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塔什库尔干乡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甘肃省酒泉瓜州县云南迪庆州湖北十堰市云南临沧陕西安康市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西藏阿里札达县贵州遵义绥阳县宽阔镇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朗如乡

恩施市
恩施市
利川市
利川市
建始县
建始县
巴东县
巴东县
宣恩县
宣恩县
咸丰县
咸丰县
来凤县
来凤县
鹤峰县
鹤峰县

恩施州景点列表

“板栗园大捷”遗址
“板栗园大捷”遗址

“板栗园大捷”遗址 板栗园大捷纪念碑坐落在"板栗园大捷"的发生地--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李家河乡利福田村。1935年8月3日,我红二、六军团将妄图消灭我军的-军第85师全歼在这里,并击毙第85师长谢彬... [全部]

三烈士墓碑
三烈士墓碑

三烈士墓碑 抗战时期,武汉失守,湖北省政府及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迁到恩施,侵华日军以攻其为目标,进行狂轰滥炸。1943年11月21日,日军出动30多架轰炸机,妄图一举炸毁省府所在地与第六战区作战指挥中... [全部]

烧粑岩
烧粑岩

烧粑岩 烧粑岩既是一处避暑胜地,又有一段红色的历史,更藏有几分神秘。它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棕溪村,东望鹤峰,西倚沙道,南拥观音坪,北枕椿木营,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蘑芋、... [全部]

彭家寨
彭家寨

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龙潭河。距宣恩县城10公里。属古建筑类民俗景观。寨内土家吊脚楼设计精巧,造工讲究,气势宏伟,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土家民族特色,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延继和发展,成为土家族民居特色的一... [全部]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少数民族。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时,生活方式也是“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吃的是“茹草...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