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介绍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中西部,东毗金华市、兰溪市,南邻遂昌县,西接衢江区,北交建德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29°17′,东经119°02′-119°20′;中心:北纬29°02′,东经119°10′。境内河流属钱塘江水系,主干流衢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山脉沿金衢盆地南北两侧分布,丘陵及平原区占72.9%。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县人民政府驻龙洲街道太平西路2号,邮编:324400。代码:330825。区号:0570。 龙游县地处浙江省中西部,县域总面积1138.72平方千米。辖6镇7乡2街道。 龙游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浙赣电气化铁路、320国道、46省道、50省道纵横交错,杭金衢高速、龙丽高速、杭新景三条高速公路在龙游交汇,建有全省县级城市中第一条城市环线,交通区位优势正日益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龙游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建有"姑篾"古国,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龙游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之誉。龙游民间很早就有比较浓厚的经商意识,龙游商帮曾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是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商帮,有"遍地龙游"之美誉。 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管理,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品牌。目前,龙游中等城市基础性框架已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同时以打造"平安龙游"、"和谐龙游"为目标,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商帮投资推荐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等称号。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总面积1138.72平方公里。境内山脉、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南仙霞岭余脉,北千里岗余脉,中部金衡盆地,衢江自西往东横贯中部,流程28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部低,呈马鞍形。最高点县西南茅山坑,海拔1442米。最低点县东下童村,海拔33米。 气候特点 龙游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盆地特征,光照、气温、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明显。垂直差异明显,春早秋短,夏冬长,春夏“雨势同步”。冬秋“光温互补”,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根据龙游县气象局的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8.8℃,最冷月平均温度5.0℃,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为-11.4℃。全年无霜期为257天。≥10℃的活动积温5441℃。年平均降雨量1602.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日照数为1761.9小时,总辐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状况 衢江、灵山江穿城而过,衢江船厂沙洲、石窟沙洲静卧县城东西。 土壤类型 境内岩性复杂。地貌类型多种,加开发历史悠久,形成土壤类型多样。据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总面积1474123亩。分5土类,12亚类,43土属,106土种。其中红壤类796402亩,占总土壤面积54.03%;黄壤类123854亩,占8.40%;岩性土85442亩,占5.80%;潮土38986亩,占2.64%;水稻土429439亩,占29.13%。 全县土壤以红壤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分布规律大体上是:海拔600-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黄壤,600-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红壤,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源是潮土和水稻田。 自然资源 森林植被:该县在森林植被分区上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由于南北光热条件不同,又分为两个植被区。即北部的浙皖山丘青岗、苦槠植被区和南部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植被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进行演替明显加剧,天然阔叶林呈现次生状态,主要植被类型大体有9种。 野生动物:该县近几年来对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作过专门调查,据1989年动物协会副理事长诸葛教授率领的考察小组来该县考察的材料记载,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35种(兽类31种,禽类4种),其中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有老虎、黑麂、花山鸡三种;属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大、小灵猫、獐、苏门羚、白乌等6种,另外还有多种一般保护动物。 历史沿革 龙游历史悠久,商周时建有姑蔑古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为龙游建县之始。 唐贞观八年(634)更名龙丘县。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遂改龙丘为龙游。 宋宣和三年(1121),因有诏讳“龙”字,改名盈川县。绍兴元年(1131)复称龙游。元时隶属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占衢州后,改衢州路为龙游府,仍置县。丙午年(1366)改龙游府为衢州府,县如旧。清沿明制。 民国2年(1913)龙游县直属于省;3~15年(1914~1926)属金华道;16~21年(1927~1932)又直属于省。1949年5月6日,龙游县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龙游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为龙游县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龙游县撤销并入衢县。1962年复制,1973年撤县。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龙游县建制,属金华地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分设金华、衢州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龙游县归属衢州市领辖,县境面积1138.72平方公里。1997年,辖9镇、12乡,总人口39.9167万人。 历史事件 龙游保卫战 龙游保卫战是太平军与清军最重要的一场殊死战斗。 1861年5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等由江西玉山经白沙关进军浙江,占领常山、江山后,很快攻克龙游,直取金华。9月下旬,忠王李秀成也从江西挥师入浙,参与进取浙江的战斗。太平军分头出击,很快控制了整个浙江的局势,衢州清军惶惶不可终日。 1862年1月15日,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指挥湘军从皖南进入开化县境,开始在浙西进行军事反扑。3月上旬,李世贤指挥太平军分两路迎击,北路由遂安西攻开化,南路自金华、龙游,西进衢州全旺、大洲一带。又分兵从衢州西部进据常山招贤,切断衢州和江山、常山之间的交通。4月上旬,李世贤并以主力从江山大陈、双塔底插入江山南境,直扑防守峡口的闽军总兵曾元福部。左宗棠以“此处有关大局”,急从常山派湘军将领、衢州知府刘典率军南下,与江山李元度合力“会剿”,在石门、花园岗被太平军击退。4月16日,左宗棠亲率所部三路猛攻石门、花园岗。太平军据垒坚守,凭墙发炮。清军“攀垒者坠壕,入垒者斫死,毙千人,不敢再进”。4月19日,太平军又在石门前面五家岭小丘筑垒7座,迎战清军。因军粮不济,于4月23日夜间撤离石门、花园岗,经长台敖村东返衢州、龙游。龙游地处金、衢之间,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清军要沿衢江东下,非先夺取龙游不可。左宗棠把龙游的太平军看作“如骨在喉,非探取之不快”。他首次进攻龙游时,命总兵刘培元军驻扎在龙游城西十里的龟塘山,派其副将率四营人马助战;又调江西道员屈蟠、王德榜两军屯扼全旺,作刘培元后援;自己亲率清兵进驻距城十里的潭石望(团石湾),策应两路。气势汹汹,妄图一举拿下龙游城。 清军几番向龙游发起进攻,都被太平军击退。为了救援龙游,侍王李世贤也集结各路太平军数万人,在龙游西门和北门列营数十里,与清军对垒。太平军英勇善战,频频出击,左宗棠军也尽全力,两军相持不下。左宗棠不得不承认太平军“死守城垒”、“坚不可拔”,而清军“逼攻愈猛、伤亡愈多”。 后来天京军事吃紧,天王洪秀全飞诏李世贤回援。10月中旬,李世贤率精锐部队7万多人驰回天京,浙西太平军力量大大削弱。这时,又有罗埠守将李世祥叛变投敌,致使罗埠、湖镇同日陷落。太平军失去了龙游、汤溪之间的战略据点,不得不停止进攻,回师守城。11月,左宗棠亲自督战,在龙游城西和城南两门外开掘长壕,引水灌城;又在东门宝塔岭建筑营垒,居高临下,不断向太平军进攻。太平军顽强战斗,龙游城屹立不动。直至1863年1月,汤溪主将李尚扬被叛徒出卖,中计被俘,汤溪陷落,龙游孤城难守,3月1日守将陈廷香、李国群撤离龙游,坚持了8个月的龙游保卫战,才告结束。 太平-战浙西,挥戈常山、开化,四战江山,数围衢州,久战龙游,前后四五年,使清兵顾此失彼,处处挨打,浙西各县的地主团练,闻风丧胆。 历史名人 龙游文人勤奋好学,学有成就者多。南朝徐伯珍。箬叶学书,淹通经史。唐诗人徐安贞,官至中书侍郎。宋状元刘章、汪应辰,相余端礼,端明殿学士马天骏。宋末元初民间天文学家赵友钦,著有《革象新书》传世。明藏书家胡荣、童现,佛教大东传灯。现代有书画家、方志学家余绍宋,中国0优秀党员、著名学者华岗,创立河流泥沙学领域“何氏公式”著名水利专家何之泰等。人杰地灵,古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唐代著名诗人杨炯、舜宋抗金名将宗泽曾任县宰。加之山水售秀,顾况、孟郊、李商隐、罗隐、陆游、杨万里、徐渭、郁达夫等历代著名诗人为之倾倒,留下耕耘之作。 余绍宋 余绍宋(1883-1949),浙江龙游县人。号越园、樾园、别署寒柯,民国元年,余绍宋-佥事、参事,同时任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在段祺瑞时期任-政务次长。后绝意政坛,精研金石书画,撰辑书画理论著作,修订方志。为近代著名的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 对于余绍宋不少人了解并不多,作为一个文人他在近代美术上的地位也比较独特。明清以后的画学著作汗牛充栋,而余氏的《书画书录解题》则为近代书画批评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余绍宋曾祖余镜波游宦岭南,曾为广东连州知州,祖父余福溥曾任江西特用知府,父亲余延椿曾任龙游凤梧书院院长,三代皆能书画。余氏五岁即能识字,七岁入家塾读书,十三岁进凤梧书院,十六岁为诸生。其间余氏精读章学诚《文史通义》,知晓方志乃功侔国史之宝,这对其日后在画史和方志上所作的贡献无不影响。此后于史学攻之愈坚,至十九岁,已成读书札记十余册。二十岁任龙游新学堂堂长,二十四岁时与马叙伦同赴日本政法大学留学。 余绍宋学成自日本还,他仍不忘治史。1921年龙游县设修志局,聘其为总纂,余欣然领命。将各家方志详加对比,择优用之,对不符科学、不符史实加以剔去。旁征博引,认真取舍,一部一百几十万字的《龙游县志》几易其稿,仅用三、四年时间告成。梁启超因而赞誉越园之治学也,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纯采科学家最严正之态度。剖析力极敏,组织力极强,故能驾驭其所得之正确资料,若金在炉惟所铸焉。" 《龙游县志》告成,余绍宋又开始着手编撰《浙江通志》。余氏所编撰的《龙游县志》和《浙江通志》与以前的旧志相比,其特点一为科学性,余氏自云"求之科学,全无左验……其余事涉怪诞或迷信者,悉删之。"其二为因时制宜,余氏认为:"盖今日修志,应求其有裨于实用。"余氏潜心于方志,对于他旁及画学研究不无益处。其积年累月治史的严谨作风,使其《书画书录题解》能穷察精微而批评得失。 余绍宋因勤治方志而有着广博深厚的历史知识,本人又兼善于书画,这使得他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都显得游刃有余。正因为如此,余氏的画学著作即使今天看来仍具价值。林志均在《书画书录题解》序言中指出此书具有四个特点,①正体列②辩疏舛③重考证④存珍目,并认为此书:"所为题解,言必己出,博辑而精思,绝不为蹈袭之语"。其青年时所养成的读书札记习惯对于此书的风格形成,实有莫大的影响。 余绍宋家藏书画甚为丰厚,家有其曾祖余镜波《藏拙轩珍赏目》,虽然至余绍宋,已是留存不逮十一,但也颇可观。1928年《东南日报》社聘他主编该报副刊《金石书画》,余绍宋此时因时局混乱,业已辞官归隐,但对此事颇感兴趣。亲自写发刊词,并将自己所藏的字画制版刊出,同时还自己撰写文章。因而《金石书画》在当时影响甚大。为表示办刊严谨,余氏还定下了刊例。诸如:习见之金石,寻常之书画,不录;有关于书画之著录,非稿本或有刊本流传而甚多者,不录等等,凡计十条。可见余氏治学从不苟且马虎。 由余氏治学而及余氏书画。余绍宋习画迟在三十岁,从北京画家汤涤。汤涤擅画梅竹,尤长与松,汤之曾祖为清代著名画家汤贻汾。余绍宋也善写木石松竹,可能因其治学严谨,所作画幅虽是梅竹之类,倒也神明规矩。据说当时日本皇太后,裕仁之母,花费重金购得余氏风、雨、雪、月,四幅墨竹。余氏在赠给当时浙江省民政厅长阮毅成的《春柳图》中体会道:"我用章草的笔法画竹,最得意的是画风竹与雨竹。而画柳则比画竹要难得多。因柳枝竹叶,须绘出其下垂姿态。我这一幅春柳,全用白描法,摇曳生姿,婀娜之中兼具刚健。"余绍宋从治史而到绘画,其认真严谨态度的延续,无疑反映了其一贯人品。 余绍宋的国学根底十分深厚,其爱作旧诗,诗风通俗平易,常在作品上诗画并举。就事实而言,余绍宋的绘画成就在当时并不突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第一身份并不是画家,而是治史家,是文人。绘画对他而言只是修身养性,只是从政之后的余事。余氏也并不象张大千或徐悲鸿那样去刻意追求画艺的进步,这使得我们明白了他为什么直至三十岁才开始习画。但是他的画作却别具另一番风韵,比之张大千或徐悲鸿更具文人气质。 余绍宋著作:《书画书录题解》、《画法要录》、《画法要录二编》、《中国画学源流概况》、《寒柯堂集》、《续修四库全书艺术类提要》、《龙游县志》、《浙江通志》。 龙游文化 民国前期文学创作详情无考。40年代初期,余绍宋《寒柯党诗》、《宋诗集联》印行。县民众教育馆编有《龙游民教》,岑风艺社编有《岑风》油印文艺刊物。鄢绍良、方牧新诗创作活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诗集《黎明的呼唤》中分别选有他们诗作各一首。鄢绍良笔名畸田、司马群兵等,写有大量进步诗歌,在当时东南文坛有影响。 1948年方牧编过名《文学导报》的文学性小报。建国后,文学创作日趋活跃,50年代初先后在《浙江文艺》、《浙江日报》、《萌芽》、《俱乐部》、《北京文艺》、《长江文艺》、《东海》、《中国青年》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4篇,诗歌2首,民间故事1个、剧本2个。 60年代,鄢绍良剧本《飞雪迎春》获省会演奖,发表于《浙江日报》。“0”后,文学创作进入新发展时期,创作队伍初步形成,在《东海》、《苗岭》、《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诗歌》、《民间文学》、《滇池》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百篇以上。现省作家协会会员1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人。 旧志中多有画家记载,如祝次仲、劳景贤、姜载、余可大、余恩铹、余福博等,自宋以降代有名家。民国时期,余绍宋海内外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唐作沛、吴南章、劳泰来也各有所长,时称龙游“四画家”。抗战期间余绍宋避居休尘,“四画家”过从甚密,在他们倡导下,一时去上海美专求学者10余人,画坛新秀颇多。1944年5月20日,县内举行首次版画展览。建国后,文艺创作仍以美术创作最活跃。“0”前,参加省以上展出美术作品10人次以上。洪瑞还撰《王冕》、《张书脚等画家传记出版。80年代后,创作展览连年不断,省级以上展出美术作品百件左右,洪瑞、朱秉衡、杜如望分别于杭州、广州、衢州举办个人画展。还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余绍宋书画遗作展。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5人。刺绣、剪纸、木雕、砖雕、竹编等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精湛的古建筑砖雕装饰为人推重。1972年起,工艺竹编成重要出口产品。 旧时,画家多书画并檀,旧志载有余励、余嵩、余长泰等专以书法见长者。民国期间,傅振声、方鉴庵书法为县人推崇,店号牌匾大多出二人之手。近年,书法作品参加省以上展出、获奖10余件。现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人。 龙游文化遗产丰富。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处,出土文物不乏珍品,其中二级文物18件,三级文物百余件。古建筑尤明清时代民居保存完整为江南罕见,宋明两代的砖塔原有9座,今存8座。绍衣堂、舍利塔、横山塔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游有多种地方戏剧流行,名伶辈出,是婆剧重要发源地。民间舞蹈盛行龙舞、狮舞、采茶灯、马灯、踩等。50年代初,下库泥望见陈龙曾与奉化布龙组合,上京演出,‘名噪一时。民风淳朴,以艰苦创业著称。农民勤于耕作,治无隙地。行商不辞艰辛,“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滇蜀万里视若比舍”〔《万历龙游县志》〕。 风土人情 沐尘畲族婚嫁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过去由大人作主)确定后,要选择吉日良辰娶亲(一般是男婚女嫁)。 1、女方婚嫁 娶亲当天,男方到女方娶亲。有媒人、亲家、赤郎二人(当门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轿四人。赤郎用小箩筐挑上定新时礼单上规定的礼物:猪肉、鸡、鱼、香火礼——蹄胖、蜡烛、糖果、鞭炮、香烟、面条2—4斤、甘蔗两根、布料一块(叫老鼠尾,给新娘母亲的)等等。当娶亲人员快到新娘家时,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员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拦门:当男方娶亲人员要进新娘家门时,女方男、女青年将大门半爿关上,不让进去,唱着拦门山歌:“赤郎担担门前站,拦门都是我十娌,一双红包拿我手,红包拿来就开你。大门好开又不开,香烟、喜糖要拿来,香烟、喜糖拿我手,糖、烟拿来就来开。红包一双又一双,红包还有五代雄,五代红包拿我手,红包拿齐开大门。”男方将准备好的红包糖果、香烟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个捆在一起的红包(称五代雄),方才打开大门,让娶亲人员进屋。 捉蚧(称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温水让娶亲人员洗脸,每人洗完脸之后,面布横摊在脸盘上,放上一个红包。 交礼:媒人和亲家向女方父亲、娘舅等嫡亲一一点清交代礼单规定的礼物,少一件或减少数量必须由亲家补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厨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来,由男方当门赤郎向东家借用,借用具时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亲家亲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邻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头),借你龙圹两口(铁锅),锅盖一对。借你阿姨、舅母一样好宝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机)借出来,借你金水杆、银水缸,金杆流-缸装,……感谢阿姨舅母帮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备好粽衣、笠帽让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丢在水桶内,水不干净,拖赤郎重新挑过。截赤郎反复多次增强了度亲的热闹场面。催亲:宴请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亲家用小鞭炮催亲三次(催亲是催新娘早出娘门早上轿),第一次在门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门外,第三次从新娘房间放到门外。媒人和亲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辑(意思请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门)。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体事务的人)把米筛放在中堂地上,筛内垫上红纸,放上镜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筛上,理事站在新娘旁边,父母亲、哥嫂、姐妹及嫡亲站在周围。首先,娘拉着新娘的手,边唱山歌边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时睡在娘床中,小时带女不得大,大来总要结成双。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时跟娘睡一头,小时带女未自在,大来又嫁远遥遥。做人媳妇莫嘴多,莫来无乱多噜嗦,讲好讲坏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妇要真心,礼貌待人顶要紧,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团结一条心。”然后,由理事点拨,让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亲到她家去玩,叫到一个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祝贺) 新娘上轿: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轿上,起抬时新娘在门外滚出两红鸡蛋,以示离开娘家。媒人和亲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亲感谢、告别。接大舅:新娘花轿抬出后,媒人和亲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将大舅装好的糕饼包、香烟、红包袋子帮助拎去,交给男方理客人员。 2、男方婚礼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拦路讨喜糖,媒人或亲家必须好事成双分糖、分烟给所有人。(拦路山歌略) 新娘花轿将要抬到新郎家时,双方放鞭炮接到。 喝红糖茶:花轿抬进夫家,刚到门边,新娘滚进两红鸡蛋(表示新娘从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红糖茶给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轿来,扛轿郎子扛过来,扛轿郎子扛到了,花轿小心息下来。花轿小心息下来,红糖泡茶就端来,糖茶端来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轿来。食了糖茶到厅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传代,蔴布袋子摊下来。蔴布袋子摊下来,代代传到郎房内,代代传到新郎房,新娘结子千万岁”。 理事请新娘下轿,扶着新娘站在中厅,另一个理事陪新郎到中厅,举行拜堂仪式。(现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进门由理事扶着新娘坐在板凳上换上夫家的新鞋,再进门举行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亲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传代:童男童女端上蜡烛火,照新郎新娘传代,两个理事把蔴袋铺在地上,让新娘新郎踩上进房,几只蔴袋轮换使用,一直慢行到床边。新娘新郎双双站立床边,理事端上煮好的两个鸡蛋,给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当宴请到一定时候,新娘新郎双双向客人敬酒二蛊。(意思一是向客人见面,二是表示谢意) -:宴请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盏收好,再由两个理事请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厅,新娘、新郎站在下边,向长辈微笑鞠躬作辑(表示孝敬长辈),然后由理事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关上房门,从房边放小鞭炮到门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给在场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对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双新鞋(以示新媳妇精明手巧),同时,父母亲各以红包还礼。 送大舅:新郎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给红包后,新郎才回家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 龙游畲乡风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畲族大多居住山区,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林业、茶叶、狩猎。畲族女子无缠足的习俗,和男子一样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种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现已无此讲究。 牛三旦: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办酒宴请本家、村邻,分麻核给全村小孩。这天母牛要吃红糖拌米饭,喝混有鸡蛋、红糖的黄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边衣:女子服装领、袖、右襟、裤管镶花边,衣袖、裤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镯、项圈、耳环等银饰品,戴形似犬头帽子。男子穿对襟衣、大管直筒裤。婚礼上腰系新娘亲手织彩带。不论男女,都用蓝布绑腿。现穿民族服装的已不多。 尝新米:新谷上场,要请长辈尝新。由年纪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饭,用筷子把碗里米饭挑一点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准将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触。开镰时,要割几株稻头、稻秆饲牛,让牛尝新。此俗今尚有。 草案:过去大多住茅铺,筑泥为墙,盖稻草、茅草,称“草案”。分三间,中堂屋,靠墙处摆0香案;右厨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为筋,抹泥巴成泥楼,称有泥楼卧室为“土库”。现已无住草案者。 火炉塘:灶门前挖一长坑,叫火炉塘,供烤火用,大/J舰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时待客、吃饭、对歌都围坐火炉塘,故对来客要待其进厨房才致礼。除夕,要将一块烧着的大柴根埋火炉塘热灰中过夜,叫“煮过年猪”,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废。 祖担:系两只竹箱,1只装本支始祖香炉、神器,另1只装布质彩绘“祖图”1套;图长20余米,宽0.5米,绘畲族历史连环回20多幅。祖担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举行祭祀仪式时必挂祖图。 同姓通婚:畲族旧时不与异族通婚,内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现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结婚。男子入赘在意族不受歧视.旧时除童养媳外,还有“童养子”。民国时当地汉人偶有娶畲女为妻的,以女嫁畲民则无,现时通婚已不存禁忌。 对歌:节日、喜庆场合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嫁女,聘请女歌手与男方派来“赤郎”对唱,有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若来善歌客人,衬里和来客性别不同之青年要来对歌。对歌前,大家要凑点钱给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点心招待大家。对歌内容有固定的历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诘难的传统对答歌曲,更多即兴编唱的。劳动、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对歌,随编随唱,称‘唱山歌。,有因此相爱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内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对。现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对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语:对来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语考察;如问”一行毛竹打几来(一根毛竹剖几片)?”来客姓蓝,就应答“六来“.如姓雷、姓钟.就回答“五来”。来客能对答,就待为上宾。外出者要学会秘语,并严守秘密:现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语。 问口饼:媒人去女方做媒,带去糕点两包叫“问口饼”。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相亲后退回问口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未将问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此俗今存 以下地名与龙游县面积相当:陕西渭南市华县山东东营广饶县广西贺州昭平县马江镇江西上饶万年县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市龙镇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镇四川阿坝阿坝县贾洛乡甘肃省酒泉瓜州县三道沟镇吉林延边州图们市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杜尔基镇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锡尼镇
龙游县景点列表
-
叶氏建筑群
三门源是叶氏祖居之地,又因位处山区,遭受-较少,整个村的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征,尤以村东的叶氏建筑群因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宏大严谨的建筑结构而为文博部门所重视,也吸引着人们前来游... [全部]
-
湖镇舍利塔
湖镇舍利塔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湖镇下街舍利塔院内。始建年代已无考,但塔上第二、六层等多处铭文砖上有阳刻楷书“嘉祐三年七月江逵重造宝塔”等字样,明确显示了该塔重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年七月。200... [全部]
-
三门源
三门源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坐落在石佛乡,群山拱卫于村子的东、西、北三面,一条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村子折格局和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江财民居牲,以村东的叶氏民居建筑群尢为精致,... [全部]